为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校“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根据教育部语用司和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举办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安排,2023年8月,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化德县,开展为期5天,“推普助农乡村振兴”调查、化德县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绘制推普墙绘、开展急救技能培训、推普课堂进乡村、进工厂、进小学等7项志愿服务活动。
针对性开展活动
全面推普激发学习热情
志愿服务队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在去往当地的火车上就开始了问卷调研活动,虽然备受乘客的疑惑、不信任,但在详细说明来意后,火车上的列车员、各个年龄段的乘客都欣然地配合团队做了问卷调查。到达目的地后,实践队深入基层,走进化德县公腊胡洞村、南林村开展实地调研。调研采用问卷+采访二合一的形式,采访了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群众以及退休的本地老人等。居民们对实践队的到来感到很好奇,但因为沟通不畅,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问卷内容,调研最初进行得并不顺利。对此,志愿者们及时调整策略,主动为居民们宣传说好普通话的意义,双方的沟通逐渐顺畅,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通过调研,共采访200余人,收集纸质问卷和线上问卷70份。
志愿服务队走进德县一小课堂,为五年级部分学生开展普通话培训系列课程。活动中,志愿者韩旭通过趣味绕口令、美文阅读、经典诵读、推普手抄报,帮助孩子们了解普通话、掌握正确发音、展示推普之美。志愿者卢玉函通过讲述党史故事唤起小朋友们的家国情怀,增设了具有趣味性的“党员猜猜猜”环节,激发了小朋友们参与的积极性,大家争相竞猜,随后在为孩子们送上画笔、书籍等小礼物环节再次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在普通话科普课堂上,孩子们踊跃发言。活动结束后,孩子们争当“我是小小推普员”手绘手抄报,这些活动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学好、用好普通话的信心。
志愿服务队在南林村调研时发现村内一处空白墙体,在征得当地政府和居民同意后,志愿者们以“全民推广普通话,共建和谐新中华”为创作灵感进行创作,同时邀请了很多热爱生活、喜欢绘画的村民纷纷加入墙绘队伍中。虽然天公不作美,但志愿者们不放弃,最终为南林村留下一幅用心且朴实的墙绘作品。村民感慨道:“这是一画一故事,一墙一风景啊!”
发挥专业优势
多元推普普及健康知识
志愿服务队发挥医学专业优势,走进胡洞乡党群服务中心和化德小学开展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知识科普。志愿者孟哲、颜克峰结合异物卡喉的热点新闻,引出海姆立克急救法,引导村民和孩子们了解基本的急救护理知识。在进行心肺复苏实践教学时,志愿者闫婧进行了现场演练,利用“模拟人”现场演示了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细致地讲解了心肺复苏技术的每个部分,并对孩子们现场提出的问题认真地进行解答。随后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依次体验了心肺复苏,从救援环境到胸外按压,从手法要求到时间控制,孩子们都在努力着学习标准操作,当孩子们得知医护人员要连续两分钟以上每分钟至少要做100次的时候都非常震惊,纷纷感叹白衣天使的伟大。有的孩子当即表示以后也要学医,以抢救生命为己任。
志愿服务队到乌兰察布市汉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实地学习考察,参加了由共青团化德县委组织召开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汇报座谈会。共青团化德县委团委书记闫海涛希望新时代的青年,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有朝一日能用自身所学来建设家乡,助力乡村振兴。
活动中,师生们秉承坚韧顽强、和谐奋进的牡医精神,克服路途遥远、暴雨等各种困难,紧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者,当好促进民族团结、助力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志愿服务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达出年轻一代对普通话推广的责任和担当。
推普志愿服务没有终点,牡医青年永远在路上。
化德县位于乌兰察布市东北部,是经典红歌《十五的月亮》的原创之地。境内有蒙古、汉、满、回等27个民族。曾是国家级贫困县,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之一;2020年退出国家贫困旗县序列,2021年被列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距离首都北京最短行驶350公里,是北京向北最近的内蒙古草原入口。
供稿:基础医学院|编辑:杜娟|编审:李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