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61

作者: 时间:2023-05-24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组织行为学

授课学院

卫生管理学院

授课对象

公共事业管理

授课教师

郝俊峰

职  称

讲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48

授课章节

第八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群体及群体行为。

【熟悉】群体的类型划分,典型群体的行为特征。

【自学】群体性行为的产生发展及应对。

【思政元素】

【学习途径】熟悉和掌握的内容要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并适当留课后作业,自学的内容主要以学生自己网络拓展为主。

【教学方法】,线上或线下布置思考问题,课后通过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群体压力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立场坚定,明辨是非,不随波浊流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为主,“小蓝人”漫画讨论、“从众行为”视频演绎

思政元素

群体压力的影响——把握人生方向,切勿随波逐流

具体教学案例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群体对其成员的一种影响力。当群体成员的思想或行为与群体意见或规范发生冲突时,成员为了保持与群体的关系而需要遵守群体意见或规范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它使成员倾向于作出为群体所接受的或认可的反应。

群体动力学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在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两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的心理学实验为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个是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uzafer Sherif)所作的自动移动光效果(autokinetic light effct)研究(1936,1937),这个研究的生理基础是人的神经系统对昏暗灯光会过度补偿,从而对静止的灯光产生移动错觉的心理现象,对此,被试并不知晓。研究人员让被试分别在个人和群体两种情境下对移动的距离作出判断。结果发现,虽然最初个人环境下的判断彼此差异很大,但随着在群体情景中实验的进行,个人对自己的判断不断的调整和修正,最后愈来愈接近群体判断结果的平均值,并且这个判断标准会固定下来,并在以后的判断中发挥作用。这个实验结果显示了在模糊情境下群体依赖、群体压力的存在和群体规范的形成,同时显示,群体的影响或者说压力能够超越群体的存在,出现在没有群体的环境中。谢里夫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对人们的认知行为所具有的巨大影响力。

“小蓝人”漫画讨论  “从众行为”视频演绎

教学反思

通过群体压力知识点的学习,引导学生立场坚定,明辨是非,不随波浊流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