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加快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提高教师数字素养,引导教师积极拥抱AI技术,2025年5月16日下午,以“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的AI工具实践工作坊”为主题的教育领域创新研讨活动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顺利开展。本次工作坊聚焦AI技术在教育场景的深度应用,结合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围绕政策导向、平台实操与大模型实践展开深入交流,吸引了基础综合教学党委的多部门老师积极参与。
一、政策引领:AI赋能教育的国家战略布局
工作坊首先解读了近期教育领域的重要政策动向。2025年3月28日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会明确提出,高校需将AI技术融入教学全要素,开发智能辅助工具,并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2.0智能版建设。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同步开展首批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专用大模型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重点聚焦“智能助教”与“智能助学”两大核心场景,旨在通过AI技术实现教师“减负增效”和学生“精准辅导”。
回顾政策脉络,自2024年“以智助教、以智助学、以智助研、以智助评、以智助管”提出以来,AI教育应用已从理念倡议迈向实践落地阶段。当前,AI工具如豆包、腾讯元宝等已在学生群体中广泛使用,而政策正推动教师端工具的规模化普及,标志着教育数字化进入“AI深度融合”的新阶段。
二、平台实操:大模型驱动的教学全流程革新
现场演示了基于DeepSeek等大模型构建的教育平台实操方案,展示了AI技术如何重塑课程建设、教研协作与教学管理环节。

(一)智能课程建设:从知识库到个性化教学
平台通过“知识库+课代表+AI教学计划”三大模块,实现课程的智能化构建。教师可上传PPT、视频等教学资源,系统自动生成知识图谱,梳理知识点关联逻辑,避免AI“幻觉”问题;同时,虚拟“课代表”支持学生问答互动,其数据反哺知识库形成闭环。AI教学计划功能则根据教材大纲自动生成教学单元,实时追踪班级学习达成度,精准定位薄弱知识点,为教师提供作业优化建议和学生预警。
(二)教研创新:大模型辅助备课与协作
教研环节中,AI工具可根据教学目标自动生成教案、课件及德育案例等,支持模板切换和大纲编辑。教师可通过“教学研讨”功能创建协作组,共享资源并发起线上研讨,支持屏幕共享、语音输入及会议纪要生成,打破传统教研的时空限制。
(三)知识图谱构建:AI与人工协同的智能化萃取
平台提供“自动创建”与“手动创建”双模式知识图谱工具。前者基于课程文件自动萃取知识点,后者通过AI生成初始图谱,教师可自定义节点关系并关联教学资源。例如,在物理课程中,系统可根据力学、电磁学等内容生成树状图谱,教师进一步补充实验视频、拓展阅读等资源,形成结构化知识网络,支持下载为可视化图表或直接嵌入课程。
三、实践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AI工具展现了显著潜力,现场也探讨了当前实践中的痛点:课件在线编辑功能待优化(局部修改需下载本地)、跨校资源共享机制尚不完善、文生图等多模态能力需提升。平台方表示,将持续迭代技术,例如通过DeepSeek大模型优化知识点资源生成的准确性,并逐步开放更多自定义权限。

AI并非替代教师,而是“辅助者”与“增效器”。教师需在AI生成内容的基础上承担审核与优化角色,例如校准知识图谱的逻辑关系、调整教学路径的重难点分布。未来,随着教育大模型的深入应用,“AI辅助生成+教师深度创新”的协同模式将成为主流,推动教育从“标准化教学”向“个性化育人”转型。
此次工作坊为教育工作者搭建了AI技术交流的桥梁,标志着教育领域正以大模型为引擎,加速驶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蓝海。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的双重驱动,AI工具将逐步渗透教学全场景,为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