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研室概况
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与生药学教研室成立于2005年3月。我教研室目前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1人,硕士5人。
二、教师简介
吴兆华(1966.01),女,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硕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先后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二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一项,教育厅课题1项,黑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1项,参与厅局级科研立项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目前主要承担药学院本科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学的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
吴宜艳(1963.05),女,中共党员,硕士,二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4年7月参加工作,中国药理学会会员,中国药理学会教学与科普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药学会临床药理学学会委员,黑龙江省卫生系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要从事天然药物提取分离及药理活性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主持和参与省级项目6项,厅局级项目5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2项、黑龙江省厅局级奖励4项。
孟令锴(1980.01),男,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药学院生药学专业,同年参加工作。目前,主要承担本科生药学、药用植物学、药学导论等课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近年来,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5项,参与科研课题10项,获科技奖5项。
张朝立(1979.07),男,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于2013年12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同时参加工作;主要承担本科天然药物化学、波谱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发表科研论文5篇,主持、参与科研课题5项。
梁启超(1985.09),男,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毕业于佳木斯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先后主持厅局级课题4项,参与省级、厅局级科研立项10余项;获得厅局级科技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目前主要承担药学院本科天然药物化学理论与实验教学工作。
高长久(1983.02),男,中共党员,讲师,硕士。于2006年7月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学专业,同时参加工作。主要承担本科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主持科研课题5项,获科学技术奖5项。
三、主要课程简介
生药学是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包括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等)、药理学、中医学、临床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生药的基源、鉴定、有效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的一门学科。
天然药物化学是指运用现代科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药用植物或植物中具有生理活性成分的化学分支学科,是制药工程、药学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专业课,也是国家职业药师(中药学)资格考试必考课程。
药用植物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本课,它是运用植物学的知识与方法来研究具有医疗保健作用的植物,包括其形态组织、生理功能、分类鉴定、资源开发和合理利用的一门学科。它的任务主要是系统的学习植物学知识,用来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鉴定,调查药用植物资源,整理中草药的种类,保证用药准确有效。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它是药学、药剂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药用植物学、生药学等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应用配伍知识及现代研究,为今后应用、研发中药奠定基础。
波谱分析主要是以光学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与光相互作用为条件,建立物质分子结构与电磁辐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物质分子几何异构、立体异构、构象异构、分子结构分析和鉴定。波谱分析的理论不仅对药物结构分析和鉴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代谢动力学、天然药物化学等学科必不可少的分析手段。
药学导论课程以药物的发现与开发、生产、流通、使用为线索,介绍相应的药学分支学科,向学生展现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方法、主要成就和最新前沿,提供一个药物相关学科的全景图式介绍,引领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对药学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性学习,培养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意识、职业使命感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