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⑪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这幅对联自大学毕业之时便牢牢扎根在他的心里。近八十年来,他奋战西北草原科研一线,填补中国草业科学的空白,并把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他就是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从来草原人 皆向草原老
——记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
视力下降、腿脚不便,中国工程院院士、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99岁的兰州大学教授任继周的活动范围只能在书房里。面对一张大投影屏,他每天要工作6小时,在草业科学领域,他已经徜徉了近80年。
任继周是我国首位草业科学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草业科学奠基人。他潜心草地农业教育与科研,勇攀科学高峰,带领团队为我国草业教育和科技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创建了我国农业院校第一个草原系;创立的草原分类体系,是现在唯一可用于全世界的草地分类系统;带领的学术集体提出了评定草原生产能力的指标——畜产品单位,被国际组织用以统一评定世界草原生产能力;积极组织编写并出版《中国农业伦理学》,开中国农业哲学研究先河……
奋战西北草原科研一线
生于耕读之家,长于战争年代。少年时的任继周经历了国家贫困、同胞羸弱的时期。19岁那年,体重只有45公斤的他,以高分报考了原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农学院畜牧系草原专业。
大学时代,任继周师从我国现代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教授,攻读牧草学、草原学,兼习动物营养学。毕业后,经恩师王栋推荐、兽医学家盛彤笙先生邀请,他受聘于原兰州兽医学院。临行前,王栋专门送了他一副对联,上面题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在任继周心里激荡至今。
初到西北,在一间挂着“牧草研究室”牌子的16平方米实验室里,一张办公桌、一盏煤油灯、一个书架、一个单面试验台,这便是任继周的全部专业设备。苦寒之中,他和同事们奋战在火热的草原科研一线。
1954年,在海拔3000米的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抓喜秀龙草原的马营沟上,立起了两顶白色帐篷,任继周做定点观测的实验室就这样落成了,这也是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
建站初期,任继周每周前3天在兰州教学,后4天到试验站工作。即便如此,他的教学工作也从未耽搁。
填补中国草业科学的空白
20世纪70年代,任继周心痛地见证了过度开垦导致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不断溃败的过程。他总结历史教训,提出发展季节畜牧业等理论,创建了有数字化特征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推出了草地临界贮草量、家畜临界减重等学术成果。
“草原是生态系统,草原的问题出在草原之外。”基于这样的认识,任继周将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分为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后生物生产层。草原学由此向草业科学发展。
从草原到草业,一字之差,却将草地纳入整个农业生态系统,草业科学的学科框架正式形成,中国草业科学的空白就此填补,我国草原保护与有效利用在日后逐步被提高到战略高度。
1981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正式成立。任继周主持承担全国及甘肃省有关草原生态研究课题,研究、收集、整理草原科技情报,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地科研机构协作,开展学术交流。
同时,他带领学术团队在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沿海滩涂地区,深入开展草地农业生态系统研究,不断积累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草地农业生态学的理论体系。
如今,草地固碳、保水、调节气候乃至文化传承的功能逐渐被人认识,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让草原上升腾起新的希望。
把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1995年,任继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头是辽阔草原,一头是三尺讲台,他把从草原获得的知识、智慧与爱播撒在后来者心间。
在任继周的带领下,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涌现了全国草业科学领域仅有的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草种创新与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全国20家标杆重点实验室,培育的多个草种品种进入国家级名录,草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草学”一级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先后获得全国排名第一和A+……
有人跟任继周说,各地草原站都有你的学生,你办了草业科学的“黄埔军校”。他坚定地说,做学问必须“教学相长”,把成果运用于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否则,就成了‘书柜子’‘纸篓子’”。
进入耄耋之年,任继周已不能躬亲参与农业结构改革的实际操作,继而转向做深度思考。中国耕地问题的源头何在?中国“三农”问题何解?
于是,他从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发展历史起步,逐渐进入农业伦理学思考,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中国农业伦理学导论》,开创了中国农业伦理学研究的先河,用哲学的终极探索,回应学科的方向问题。2014年秋,在兰州大学逸夫科技馆,“农业伦理学”第一课,90岁高龄的任继周思维敏捷,一个小时的授课,全程站立。
九十九载的生命跨度,对任继周而言,像草原一般深沉、辽阔。乖谬苦涩与辉煌至荣,他都多次经历。喜爱古诗词的他把王昌龄的“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改成“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
花开花落自有时,而任继周心中的草原生生不息。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⑫
教育与畜牧,是他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课堂与基层,是他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他是滩羊种质资源的守护者,也是扎根基层、服务“三农”新农人的培育者。
他就是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许斌。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根植产学研 深情系“三农
——记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许斌
教育与畜牧,是许斌孜孜不倦的事业追求;
课堂与基层,是许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祖国西部畜牧业的过去与未来,连接着这位教育工作者扎根“三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无悔信仰,也诠释着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许斌1986年大学毕业后,常年从事牛羊繁育技术的科研、成果转化工作。2009年进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后,他全心投入教育教学,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把专业和课堂建在产业链上,情系“三农”,根植专业教学、科研和养殖生产一线,为助力宁夏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职教力量。
锚定畜牧业主攻方向
“你看这每一个红色凸起的都是一个黄体,左卵巢7个,右卵巢8个,共有15个黄体。如果这些卵子都受精并被采集出来,移植到代孕母羊的子宫内,5个月后,这只优秀种母羊就会有多个遗传基因完全相同的后代。”8月25日,许斌在宁夏朔牧盐池滩羊繁育有限公司开展多胎基因和胚胎移植技术服务时,向企业和基层技术人员、硕士研究生等现场演示、示范和培训羊手术法采胚技术。“这么多年,许老师还是这样亲力亲为、倾囊相授,和过去一样。”该公司繁育主管王文亮感慨地说。
黝黑的面庞、粗大的手掌、憨厚的笑容,猛一看,很难将许斌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联系起来,但是谈到养殖、牛羊良种繁育,许斌便打开了“话匣子”。
大学毕业后,许斌先后在宁夏畜牧局盐池草原实验站、宁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及转制的科技型企业工作,也兼任过养殖企业的负责人。2006年,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动物科学系,并开设宁夏唯一的高职层次畜牧兽医专业。“办学历史短、办学条件弱、社会影响力低是当时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对学情、产情和区情进行充分调研和研讨的基础上,我们厘清了办学定位,锚定了宁夏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许斌说。
为此,许斌提出“建平台、抓项目、打基础、强队伍、促融合”五位一体推动畜牧兽医专业高质量发展和服务产业发展的思路。组建了两个自治区级技术创新中心;在与强手如林的中东部畜牧兽医类职业院校的竞争中,成功申报并建成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库和集教培研产于一体的实训中心,资源库项目聚合了国内30余家高职院校和企业参与开发建设,实现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资源的网上共建共享,有效解决了教育资源不均。
做滩羊种质资源的守护者
宁夏地处西北农牧交错区,自古有养殖牛羊的传统,独特的气候、土壤、植被等产地环境和群众喜好选育出了驰名天下的宁夏代表性品种——滩羊。
“滩羊裘皮独特、肉质好、适应性和抗病力强,但是生长速度慢、繁殖率低,群体品质差异很大。”许斌介绍,“滩羊是我国宁夏特有的羊种,是独一无二的本土种质资源,作为一名畜牧工作者,保护、培育和挖掘我们优质的本土种质资源和优良性状责无旁贷。”
为此,许斌和团队开展了滩羊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本品种选育、优质高产奶牛选育技术研究与应用、滩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等项目的科研攻关与示范推广,通过科技创新让本土品种焕发新的生机。户养滩羊本品种选育技术和当年母羔产羔技术提高了滩羊的群体品质和繁殖效率。开展多胎基因滩羊群体快繁技术的科技成果转化与服务示范,为滩羊双羔品系建立和种质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我们的目标是对本土优良品种进行保护和选育提高,使其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为社会提供更有品质、更加丰富和安全的畜产品。”许斌说。
培育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新农人
“扎根基层,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畜牧工作者。”这是许斌对学生的寄语。
“畜牧业投入周期长,抗风险能力低,市场波动大,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待遇相对较低,对年轻人吸引力弱。我们的职责是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和新农人,吸引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许斌说。
“我毕业后一直从事奶牛繁育工作,我很喜欢这份工作。”贺兰优源润泽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炜说。他2014年毕业于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在他印象中,许斌课堂上严格,课下又和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企业实习后,有些问题拿不准,常炜常常向许斌请教,许斌也毫无保留地为毕业生提供支持。通过不断钻研,2021年,常炜获得“自治区技术能手”称号。
随着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和创新,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招生规模由2006年首次招生32人增长到2022年的401人,占宁夏2022年从中职到博士研究生所有层次畜牧兽医专业学生的40%以上。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包括养殖场技术管理岗位、畜牧消耗品营销岗位和县级及以下农技推广行政事业单位,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对口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达到93%以上,对宁夏乃至周边省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凸显。
虽然年近花甲,但许斌依旧奔波在基层和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术指导。“希望更多的有志、有识青年加入这支队伍,更好地服务农业这个国家战略基础性产业的发展。”许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