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刘某,女,54岁,主诉:突发右侧肢体无力,伴不语40min。现病史:患者于入院前40min与家人生气后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能,伴不语,不伴头痛、恶心及呕吐,遂来急诊。当即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入院前5min右侧肢体无力及不语完全恢复,门诊以“TIA”收住院。入院次日发现患者有反应迟钝,查体发现右侧面纹稍浅,右上肢肌力5级,右下肢肌力5级弱,右侧病理征阳性,故考虑左侧大脑半球有新的梗塞。入院第二日患者右下肢无力加重约3级,右上肢肌力5级弱。右侧面纹稍浅,因病后患者病情逐渐加重,故考虑为进展性卒中。复查颅CT示左侧大脑半球前外侧面额极及额叶背外侧面上方有低密度灶。入院第三日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脑动脉硬化,左大脑前动脉血流减低,有大脑及颈内动脉C1段轻度狭窄。予以口服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治疗。1周后出院,出院时右下肢肌力恢复至4级,右上肢级5级。出院时嘱患者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及他汀类降脂药物,继续康复治疗,随访。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因严重程度而表现不同,腔隙性脑梗塞可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严重者除神经系统症状外,可出现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甚至脑疝和昏迷。本案例选择左大脑前动脉区脑梗塞,主要影响了皮质运动区的上段或其下行的锥体束纤维。 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除体格检查外头部CT、MRI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上极为重要,可以明确病变部位、形状和大小。另外一些特殊检查也有重要意义,如TCD、MRA、颈动脉彩色B超、DSA等对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脑梗塞的治疗方法主要有药物溶栓或动脉溶栓,需要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通过本案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梗塞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各种表现及原因,学习脑神经解剖、神经系统的体格检查及定位定性;认识早期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了解脑血管的解剖及Willis环的作用,学习大脑中动脉闭塞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融入的思政教育元素:注重医患沟通、缓解家属焦虑;注重康复治疗及预防,在人文方面探讨脑梗死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和预防,对医学生来说,早期接触临床是PBL教学目标之一。因此,在遇到危重病人时,如何与家属沟通,签署病危通知等都是学习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