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生物科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自1928年英国弗来明(Sir Alexan-der Fleming)发现盘尼西林(青霉素, penicillin),生物技术的应用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1953年华特森(J.D. Watson)与柯瑞克(F.Crick)发现核酸 DNA双旋体( double helix),j遗传的基本构造后,生命科学的研发立即进人一个新的时代:接着便是生物化学的起飞.分子遗传学的崛起,导致微生物学应用的领域迅速扩大。1973年基因重组的实验研发成功,及1975年杂交瘤技术( hybridoma technology)首次制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 body),奠定了生物技术进入生物产业的基础。首先是基因重组的胰岛索(insulin)问世,继而是干扰素(interferon),B型肝炎疫苗、红血球生成素(EPO)的批量上市。1997年,多利羊的培育成功又掀起全球性的轰动,在生物产业中的“基因转殖动物"领域里又增添了崭新的一页。 从生物技术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现,将新崛起的生物技术与传统的农业技术及医药技术作一很清晰的界限非常困难。如果仅以基因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及新颖的生物工程技术为生物技术的定义与范围,则过于狭隘了。1982年,国际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提出了当时能被广泛接受的生物技术定义,即"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生物作用剂(biological agent)的作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的技术”。这里所谓的生物作用剂(biological agent)是指酶.整体细胞或生物体、一般也称生物催化剂。 我国对生物技术定义最早是1986年,原国家科委制订《中国生物技术政策纲要》时,曾将生物技术定义为;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和其他基础学科的科学原理,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为人类生产出所需新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在该定义中,所谓“先进的工程技术手段”指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新技术;所谓“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品系;所谓“生物原料”包括生物体的一部分或生物生活过程中所能利用的物质,诸如各种有机物、某些无机物以及矿石;所谓“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则包括粮食,医药、食品、能源、化工原料、金属及其他材料等;而所谓“某种目的”则包括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环境污染物监测、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环境修复等。实际上,上述定义已基本反映了现代生物技术的学科内涵。因此在后来实施的“863”计划中,也只是按照上述定义的内涵,进行分类技术的跟踪与研究,而没有对其定义再进行专门的探索。《国家“863”计划15年主要成就汇编》生物领域分册中总结如下:实施“863”计划15年来,在源头创新方面获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新的表达系统,生物工程药物已从仿制药物进入创制阶段;建立了一系列重要的关键平台技术,动、植物转基因技术已成熟,具备了大规模基因测序和生物芯片,生物信息研究条件;在重要产品开发和产业化方面初具规模,两系杂交稻大面积推广,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小麦等转基因作物迅速发展,18种基因工程药物与疫苗进人市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正在开发。我国的生物技术由起步进人了荡勃发展阶段,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