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63

作者: 时间:2022-03-15 点击数:

课程名称

执业医师技能训练2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麻醉学专业学生、医学影像专业学生


授课教师

谢春静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考查

学时

2


授课章节

病史采集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病史采集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人为本,整体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启发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网络平台。


思政元素

问诊是获得医学资料第一步,也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开始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课程前导入:当代的医疗环境本略为紧张,媒体舆论导向的日益渲染,本意是伸张正义的社会声援,但实际上却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患者拖着不适的躯体满怀疑虑的走向科室,医生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先看人,再看病。为何会出现这种病态的医患关系,归根结由,除去少数医德败坏的个例之外,更多的是从医人员对患者的沟通出现了问题,总体来说,医患的沟通,也就是医患之间的每一句话,都是问诊的内容,对诊断疾病、确诊疾病、观察疾病的发展、判断疾病的预后都起着密切的作用。问诊贯穿整个医疗救治的过程之中,能否良好的运用问诊的内容,如何在不影响诊察疾病的基础上,与患者在问诊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关系,医患关系的改善,是对患者精神上的慰藉,也是对医务人员自我的保护,同时,也解决了我国目前医疗环境所面临的一大难题。由此可见,医务人员的交流,均是问诊的内容,新时代的问诊方法,较之以往,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加入人文的重要原因,故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不应该依靠政府的调控与法律的约束,应该从自身做起,让传统的诊疗方法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出新时代的意义.(模拟场景教师扮演医生,学生扮演患者,然后互换角色。)患者相对属于“弱者”,医生相对“强者”,强者保护弱者。

病例 :某日上午,急会诊一个病人。病人突然病情加重,呼吸困难。看病历:气喘 20 年,胸闷气急 5 ~ 6 年,每冬季或感冒后诱发,无下肢水肿及尿少病史。此次住院,抗炎、解痉平喘治疗,同时给予扩冠、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病人 S-T 段低平),入院的第 3 天,前两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但见病人眼神迷离、胡言乱语、撮空捏线、问之不答、面色略绀、双肺布满哮鸣音、心率快(约 110 次左右)、心音较有力,给予吸氧、床边心电图,心电图除心率快、S-T 段低平外,无显著异常。于是:解痉平喘、小剂量的镇静剂,半小时后缓解。

讨论:病情为何会突然加重且出现精神症状呢?从入院后的治疗情况来看:肺脑的诊断显然不支持;没有心衰的表现;没有精神病家族史,也从未有过精神失常史。那就随便问几句:老人平时饮食如何?有啥嗜好?家属答曰:就好口酒,每天 1 斤多。一个 70 岁的老人,长期每天 1 斤酒,突然戒断,那不是要了他的命吗?原因找到了,常规治疗、缓慢戒断,后来皆大欢喜。

由此病历导入到病历采集问诊章节。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过去的教学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理念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积极讨论、巧妙设计教学方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

三、创新教育载体,利用各种途径不间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育人,也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将现实发生的受关注的相关事件带入线上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