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10

作者: 时间:2021-12-01 点击数:3524

课程名称

内科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授课对象

麻醉学、全科医学


授课教师

李思瓯

职 称

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2


授课章节

糖尿病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治疗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文明”、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同时融入“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的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启发法、谈论法、直观演示法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网络平台(历史纪实)


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科学精神


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概括:

一、胰岛素的发现及发展史

糖尿病是历史悠久的人类疾病,3500年前,古埃及就有糖尿病多尿症状的描述,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胰岛素是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极为重要的蛋白质类激素,是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发现经历了较长的时间,胰岛素发现之前,糖尿病采取饥饿疗法,无数病人并没有病情缓解却因此饿死。班廷等科学家前赴后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无数困难,成功开启了糖尿病治疗的新纪元。

二、糖尿病的发病现状及科学防治

在全球几乎每一个国家,糖尿病发病率都在上升,我国成人糖尿病发病率为 11.6%,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人群已超过1亿,而处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比例更高,更为严重的是,超过百分之六十患者未规范治疗,给糖尿病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讲述目前全球及我国糖尿病发病现状,激发学生积极进取,刻苦钻研的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攻克科研难题刻不容缓,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掌握糖尿病的发生发展,进行分析讨论如何正确诊治疾病,进行糖尿病人群管理及高危人群健康生活指导,糖尿病讲究个体化治疗,发病的特点千篇一律,疾病表现形式千人千面。引出经典“大庆研究”,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带头羊,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实践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体现了医学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高贵品质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

一、胰岛素的发现及发展史--班廷、贝斯特与第一只倒霉地试验狗

1917年,一个叫班廷的加拿大年轻人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但他其实并未得到应有的完整的医学训练。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班廷被征召入伍成为陆军医官,并上法国前线参与了坎伯拉之役,战役中班廷英勇负伤。战争结束之后,回国的他竟然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到一个边远的小镇开了个诊所,生意惨淡。为了糊口,他又跑到当地一所医学院兼课,他的关于糖尿病的知识就是为了给学生讲课现学现卖的。1920年10月30日,班廷备课的时候读到一份病例报告说,一个病人的胰脏导管被结石堵塞之后,分泌消化酶的消化腺萎缩了,可是胰岛细胞却依然存活良好。这次偶然的阅读给班廷却铸就了人类历史上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在没有设备,没有研究场所,没有人手的困境下,班廷没有放弃,而是积极主动,竭尽全力,立即执行自己的想法。他关掉了诊所,辞去了兼课的工作,寻求母校多伦多大学当时的糖尿病权威--麦克劳德教授的帮助与合作。尽管被麦克劳德多次拒绝,班廷依然没有放弃。在班廷的再三努力下,试验开展——十条狗,一个助手,八个星期。在一个阴暗狭窄的小房间内,班廷和一个只有21岁的医科学生查尔斯·贝斯特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在经历了狗接连死掉、研究经费极度缺乏、实验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班廷没有放弃,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忽然有一天,事情出现了转机。有一条糖尿病狗在注射了胰脏提取物后,血糖降到了正常水平。就这样,那个无数医生、科学家梦寐以求的神秘物质被这两个年轻人揭开了面纱。他们将这种神秘物质取名为“岛素”——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胰岛素”。可是,实验只成功一次显然是不够的,能够被反复重复的实验才算是成功的实验。重复实验需要动物,而动物已经用光了。于是,班廷情急生智,带着贝斯特跑了好几个屠宰场,弄到9只牛的胰脏。回来的路上两个人才想到其实根本就不用什么胰脏导管结扎手术——现在拿到的直接是胰脏,那就可以用酸化酒精破坏消化液,防止胰岛素被降解。用酸化酒精处理之后提取出来的胰岛素果然好用,糖尿病狗的血糖在注射牛胰岛之后直线下降。

可是,这种动物身上提取出来的胰岛素能否用在人的身上呢?但人却不能被用来冒险,那怎么办呢?令人惊奇的是,班廷和贝斯特两人竟然不约而同地各自偷偷在自己身上注射了牛胰岛素,完成了人体实验,确定了牛胰岛素应用在人体是安全的。也许正是这种无私和无畏的为科学献身的精神,给他们带来了好运。幸运接踵而来。1922年2月8日,班廷医学院的一位同学患上了糖尿病,并迅速恶化,生命垂危之际,他抱着一线希望来到了班廷的实验室,请求试用仍在试验阶段的牛胰岛素。贝斯特为他注射了一针牛胰岛素,由于剂量不足,刚开始并未有明显的效果,大家十分沮丧。贝斯特充满智慧,并未轻易放弃,又补充了一定的剂量,这一次,这位同学的症状竟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大家都十分开心。然而第二天,症状再次出现,贝斯特再次为其注射了胰岛素,很快改善了症状。可是,只不过两次注射,班廷和贝斯特所提取的所有胰岛素都已经用光了,而病人却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最终他们与美国的礼来药厂合作,成功地从屠宰场取得的动物胰脏中,分离出足以提供全球糖尿病患使用的胰岛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胰岛素已在世界各地的医院使用,取得空前的成效。1923年10月,班廷及麦克劳德两人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时至今日,胰岛素仍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无效、严重应激、肺结核、急慢性并发症、肝肾功能不全等)、妊娠期糖尿病、胰腺切除等情况的首选用药。从班廷教授成功提取动物身上的胰岛素以来的九十余年,胰岛素的剂型不断推陈出新,目前已发展为速效、短效、中效、长效和预混胰岛素等多种剂型,也代表着胰岛素从最初的第一代动物胰岛素到第二代的重组人胰岛素,再到后来科学家改进的第三代胰岛素类似物,以及近些年的超长效胰岛素。从不同浓度到牛,猪、重组人胰岛素等不同来源;从结晶胰岛素、纯化胰岛素、人工合成胰岛素等不同纯度到皮下注射,胰岛素笔,胰岛素泵以及口服、经鼻、经眼、经直肠、经皮肤等无创途径。

通过历史故事在课程讲述中循循善诱,将趣味课堂贯穿全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述前人的科研探索心路历程,启发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思考,在困难中克服,培养科研素养,艰苦奋斗、坚持不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前辈无私奉献的大无畏的科研精神,扎实基础,开拓创新,机遇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二、糖尿病的发病现状及科学防治

DM是一种全球流行病,每10个成年人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其中T2DM占糖尿病人群总数的90%-95%,并且其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到2040年,我国糖尿病人口将达到1.48亿。糖尿病并发症较多,可引起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近年来还发现其可出现神经系统损伤,给糖尿病患者及家庭造成沉重负担。

科学防治糖尿病的发生及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及进展是当前临床医学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重点。我国糖尿病治疗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当时已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只靠治疗来阻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极为困难。在大庆研究之前,糖尿病能不能预防?该如何预防?全世界都没有答案。只有瑞典学者做了最初的尝试。但是,因为其研究并非随机分组设计,样本量小,失访率高而不被糖尿病学界认可。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潘孝仁教授是这方面的先知先觉者。1985年,他刚刚从美国留学回国,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世界著名糖尿病流行病专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贝内特(Peter Bennett)教授和大庆油田总医院的胡英华院长, 决定在中国开创糖尿病的预防之路,共同开启了这项预计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研究。当时,全国还处于贫困之中, 被人们认为是“富贵病”的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由于大庆油田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和家属、人口流动性较小、公费医疗覆盖率高、肥胖者较多、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等因素,被选作长期随访预防研究的地点。

1986年,大庆研究正式启动。研究团队联合大庆当地33家诊疗单位,对占当地人口总数之半的110660人进行筛查,最终筛查出577位糖耐量受损患者。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生活方式干预组进行研究,以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干预,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干预研究结束后,又进行了长达20年和3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从潘孝仁教授发起,经过三代人历时30年之久的执着努力,大庆研究多次发布令全世界关注的结果。1997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简单的生活干预方式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率:未干预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67.7%,而在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组该发生率仅为43.8%、41.1%和46%,然而, 生活方式干预在干预试验结束后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能持续多久?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能否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完成的20年跟踪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2006年的研究结果证明, 接受为期仅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其后20年间糖尿病发生率可降低43%;生活方式干预有减少大血管病变的趋势,但未达显著统计学意义2019年4月,中日医院李光伟教授及其团队随访30年的大庆研究结果发布,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的中位延迟时间为3.96年,累积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9%,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复合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降低3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

李光伟教授发文指出,大庆研究是人类以独特的非药物方式挑战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破冰之旅。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和持续时间最长的随机分组的糖尿病一级预防试验。大庆研究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的糖尿病预防,并促成了其后10年内世界性糖尿病预防研究的热潮。糖尿病预防圆梦中国,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跑地位。

不断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在实践中验证,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的医学前辈们勇于探索、求真务实,对待科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在认识世界、把握规律,改造世界。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职业使命感和荣誉感,增强学生专业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爱校荣校情怀;培养大局观,以创新思维看待事物,评价事物,不断开辟新的专业新思想。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胰岛素发现及发展史时,描绘开启跨时代意义人物事件,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社会担当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2、启发法:探讨为什么开启长达30余年随访研究,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前进,培养辩证思维、求真务实的品格,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3、谈论法:学科发展过程中,我们的前辈在当时物质条件不丰富情况下,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也未能阻挡他们的前进步伐,他们所体现出的勇敢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无私无畏的科研精神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4、直观演示法:PPT、视频等演示,增强视觉效应,加深学生印象。

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进行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内科学是一门医学专业临床必修课。过去的教学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理解“思政”的实际内涵和现实意义,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充分挖掘“思政”深度意义。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课程思政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过程,教师需要在专业基础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创新教育载体,利用各种途径不间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育人,也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将现实发生的受关注的相关事件带入线上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