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5

作者: 时间:2021-05-25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病理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授课对象

2018级麻醉、2019级全科医学


授课教师

郑慧哲 

职称

讲师 

课程性质

必 修

学时

2


授课章节

感染性疾病 (传染病)


专业知识

教学目标

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及发病率和死亡率、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


课程思政

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富强”、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同时融入“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的教育。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启发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网络平台(新闻实事)


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医者精神 


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概括:

一、传染病疾病谱

讲解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疾病谱部分时,通过对比我国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悬殊,体现国家富强起来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护佑。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激发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具体事件举例2020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体现了党把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自由”和“众生平等”的德育元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诠释者爱国、爱岗、敬业的道德楷模。

二、传染病三要素

讲解传染性疾病三大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内容时,以新冠肺炎为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其三大要素,并将具体采取的防控举措一一对应到三大要素中去。既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又能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如疫苗研发属于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举措。新冠疫苗的研发和新冠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均体现了医学科研人员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高贵品质和科学精神。

具体内容:

一、感染性疾病的疾病谱变化

我国解放前后疾病谱以及死亡率的变化,指出在新中国成立前,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与卫生状况都比较差,导致我国许多人民死于传染病,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传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数超过 50%。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后,我国的医疗水平不断提升,医疗环境、医师专业水平等不断完善和提高,有效降低了传染病造成的致死率,总体来说传染病发生概率以及死亡率都直线下降。201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病率降到733.57/10万,死亡率1.81/10万。具体事件举例: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拦截“甲流”、2020举国战“疫”。这些都是是国家富强起来,人民生命安全得到最大保障的体现。通过爱国主义教育,   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以赴救治患者,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每一位病患者,费用全部由国家承担,最大程度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体现了尊重人的“自由”和“众生平等”的德育元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全国数百万名医务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阻击病毒的钢铁长城,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诠释着爱国、爱岗、敬业、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道德楷模。

二、传染性疾病三大要素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结合新冠肺炎为例,传染源主要是无症状阳性感染者和患者;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为主,多种传播途径;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对于存在感染可能性的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进行隔离观察,属于切断传染源的举措;呼吁尽量减少外出、佩戴防护口罩、测温、扫码、勤洗手等,属于在传播途径上起到预防和阻断作用的措施;疫苗研发属于对易感人群的保护举措。

抗击新冠疫情,注重科研攻关和临床救治、防控实践相协同,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第一时间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加快有效药物筛选和疫苗研发,充分发挥科技对疫情防控的支撑作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是解剖新冠肺炎患者遗体“世界第一人”。克服重重危险完成了10例新冠肺炎遗体的解剖,这些解剖及病理报告揭示了新冠病毒对呼吸系统,尤其是深部气道和肺泡的损害,为新冠患者的救治工作提供最新的研究报告和理论支持。这些都体现出面对新疫情,我们医学前辈们的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高贵品质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要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和科学精神,激发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的自豪感,植入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培养他们成为爱国、爱岗、勇敢、敬业、有担当新一代白衣战士。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感染性疾病(传染病)的疾病谱部分时,通过对比我国传染病解放前和建国后对比,用具体数据来说明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悬殊。


2、启发法:探讨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变化,启发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体会爱国主意的深刻含义。

3、谈论法: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新冠疫苗的研发工作、解剖新冠肺炎患者遗体“世界第一人”刘良教授,他们工作中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也未能阻挡他们的前进步伐,他们所体现出的勇敢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研精神、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4、课堂讨论法:传染病三大要素,以新冠肺炎为例,学生进行讨论将具体采取的防控举措一一对应到三大要素中去。

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http://www.chinacdc.cn/jkzt/crb/jl/hl/xglj_10932/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进行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病理学是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过去的教学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理念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积极讨论、巧妙设计教学方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

三、创新教育载体,利用各种途径不间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育人,也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将现实发生的受关注的相关事件带入线上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