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接收申请项目评审结果。生命科学学院初彦辉教授申报的《基于乳酸化修饰探讨G3BP2驱动p38/p53信号轴调控糖尿病肾病的机制研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经费47万元。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研项目申报与人才培养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导向。依托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学院以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为关键驱动,构建了集平台支撑、人才引领于一体的科研支持体系。通过定期开展基金申报策略研讨及跨学科学术交流讲座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与学术能力。这一系列举措显著提升了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与学术素养,近三年学院国家级与省部级项目立项率持续攀升。期望全院教师把握机遇,聚焦学院新发展阶段,加强学科整合,持续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初彦辉,二级教授,从教40年如一日深耕科研一线,怀着对科研事业的无限热爱,创建多个省级科研平台,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研究团队,用行动诠释对科研的执着与师者的担当。

创建平台:夯实科研基础,赋能学科发展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战略部署下,初彦辉教授长期致力于学校科研平台的构建与优化工作。主导建设医药研究中心、黑龙江省抗纤维化生物治疗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高校组织损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北方天然镇咳平喘药物研发工程中心、黑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创新基地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研究提供了核心基础设施和资源保障,显著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实力和学科影响力。平台的成功运作为学校的科研发展提供充足的基础设施保障,同时为学校科研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将为国家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医学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打造团队:创新育人模式,锻造精英人才
为响应学校发展规划,2009年初彦辉教授组织团队筹建了医药研究中心,2012年初彦辉聘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牡丹江市首位获此殊荣。2014年获得黑龙江省细胞生物学领军人才梯队,2017年聘任为二级教授。2021年7月医药研究中心正式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围绕新医科、新工科的教育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引领,以医工结合为起点,深化生物医学工程内涵建设,确定了以“双精培养”目标。通过与国际一流科研机构合作,初彦辉教授积极推动学者互派和联合培养计划,助力团队成长。团队博士现有16人,其中多人具有海外留学归国经历。近年来,初彦辉教授与团队培养的学生在科研实践中表现突出,同时为高校和三甲医院输送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团队培养多名研究生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博士学位或博士后职位,团队指导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等赛事中屡获国家级奖项。
对外交流:拓展合作网络,提升国际影响
初彦辉教授重视对外交流,积极拓展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网络,组织开展一系列具有实质性成果的科研项目,主持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项目。2009年,初彦辉教授与暨南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等高校教师合作完成的《一类新药重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关键工程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学校首个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近年来,积极邀请了百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和指导,组织多次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这些努力不仅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同时为学校的全球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喜获成果:科研硕果累累,荣誉纷呈而至
1986年工作至今,初彦辉教授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与飞跃,同时也带领团队搭上学校科研发展的快车道。初彦辉教授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留学基金委促进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及拉美地区科研合作与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1项,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发展高水平人才项目1项,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厅局级课题多项,参与国家级973、863计划项目3项。在国内外期刊及国际会议发表文章170余篇,SCI收录80余篇,他引3600余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壹等奖1项。62岁的初彦辉教授从教40年,第三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依然奔波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第一线,用一生诠释师者本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未来的工作中初彦辉教授将继续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