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案例如下:(教师课前将病例导入线上教学平台) 幽门螺旋杆菌发现者,以身试菌,获诺贝尔奖 据统计,全球约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在中国,感染率更是超过了60%,也就是接近8亿中国人被感染,此外,这还是最强的一类致癌原,总体上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胃癌发病率下降34%。 1983年澳大利亚胃肠病医生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病理科医生沃伦(Robin Warren)发现胃病患者胃里都生活着一种螺旋形的杆状细菌,他们将这一发现写成了论文,并提出了胃溃疡和胃癌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这一发现使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从二联疗法变成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病也成为了一种可治愈的疾病。马歇尔与沃伦因发现幽门螺杆菌获得了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案例背景:(教师课上介绍) 1983年澳大利亚胃肠病医生马歇尔和病理科医生沃伦发现很多来医院治胃病的患者胃里都生活着一种螺旋形的杆状细菌,他们将这一发现写成了论文,投到主流杂志,并提出了胃溃疡和胃癌是由这种细菌引起的假说。然而这个发现在当时让人非常难以相信,因为胃液能把进入胃内细菌统统杀死,怎么可能有细菌在胃液的强酸环境里生长繁殖呢?这直接挑战了当时的主流观点,毫无疑问地被拒绝了,专家认为这纯粹是标本污染造成的。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先通过实验证明一个健康的人感染了这种细菌以后会患上胃病,马歇尔医生找到了这个愿意当人体小白鼠的人,也就是他自己,于是他将一小杯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喝了下去,这使他得了严重的溃疡病,他又用自创的抗生素疗法医治自己,症状很快好转。马歇尔医生用自己亲身经历,初步证明了幽门螺杆菌会导致胃病。研究胃肠病的教授、专家们震惊了,他们纷纷开展临床实验,进一步夯实了马歇尔等人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也显示了这个假说的正确性。幽门螺杆菌,才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罪魁祸首。这一发现使消化性溃疡病的治疗从二联疗法变成三联疗法,消化性溃疡病成为了一种可治愈的疾病。199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召开了一次大会。这次大会上,幽门螺杆菌终于被确认为消化性溃疡病的元凶。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以上的胃溃疡均由幽门螺杆菌引起。2005年,马歇尔与他的伙伴沃伦登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距离他们第一篇论文发表的21年后,他们终于拿到了应有的荣誉。 拓展延伸:(教师课上介绍)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其他诺贝尔奖相比看似没有深奥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验,但需要科学家有勇气否定传统,相信自己的发现和判断,对医学科学有献身精神。通过这一案例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把已学知识与临床相关疾病相联系,为疾病的病因探索、发病机制的分析和临床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学生活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 布置课后作业,设置问题。涵盖胃液的成分、作用和胃的自身保护。(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将已学知识转化为认识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