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09

作者: 时间:2023-01-18 点击数:

课程名称

护理学导论

授课学院

护理学院

授课对象

20级护理本科生

授课教师

贾琳

职  称

讲师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24

授课章节

病人角色转换和适应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知道什么是社会角色,说出病人角色的转换类型,记住角色适应不良的五种类型,解释并区分常见的五种角色适应不良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结合临床见习,尝试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心理变化。依据护理对象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措施。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意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助于对护理对象特殊行为方式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通过列举临床案例,将晦涩的理论知识融入临床实际工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讲述法、 视频呈现法、分析综合法、提问复习法等手段教学。

思政元素

以人为本,推己及人,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具体教学案例

本节课是护理学限选课《护理心理学》第六章《病人心理》,第一节《病人心理概述》中的内容。教材是在介绍心理学基础、心理应激与身心疾病、心理评估、心理干预之后引入本节内容。

本节课授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心理学基础和心理评估与干预的基本理论知识,并经历过多次临床见习,对临床日常护理工作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内容可以结合本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深入研究探索病人的心理,有助于针对临床各类病人的心理活动特点采取相适宜的心理护理措施,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在知识架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导入新课:

从社会角色的概念引入,解释社会角色并非一成不变。引导学生回想临床见习经历,思考“病人角色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进一步引出本节课重点内容病人的角色转换中的角色适应不良。

2.知识点讲解:

患者从各类社会角色向病人角色转换过程中会产生角色适应不良,分别从发生的时期、患者心理特点、行为特征等方面,讲解五种角色适应不良(角色行为缺如、角色行为冲突、角色行为减退、角色行为强化、角色行为异常),并适当列举案例。

3.学习内容检验

根据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案例分析,检验学习效果。

4.总结

对本课程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付诸实践,如何提高护理质量。

5.引导课外自学

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资料,整合学习资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率。

本节课在讲授法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临床护理的相关参考文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尚缺乏对学生课后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在今后的授课过程中,可设置文献汇报、小组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

由于学生仅经历过临床见习,尚未独立接触患者,尚不能熟练的运用所学知识对所见所闻进行分析,可在后续的课程中增加案例分析。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