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相对较为枯燥的有机化学理论而言,有机反应背后的名人故事更有趣味性。 案例一:August Wilhelm von Hoffmann (1818-1892),德国化学家,他一生的研究都与胺类化合物紧密相连。1841年,23岁的霍夫曼即获得了博士学位。在人们连苯的结构都还没有搞清楚的时代,他却发现并证明了煤焦油中含有苯胺和苯,随后,他敏锐地觉察到苯胺、乙胺等胺类物质均与氨有关。1849年,他把这些胺划分为氨形式上的衍生物,提出“氨型”的概念,奠定了后来“类型说”的基础。1851年,霍夫曼发现了三甲基丙基氢氧化铵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丙烯、三甲胺和水。30年后,霍夫曼将这一方法用于哌啶和天然含氮化合物的结构测定。从此,季铵碱加热分解生成三级胺、烯烃及水的反应被称为霍夫曼(热)消除反应。进而基于大量的实验结果,他总结出此类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规律——霍夫曼规则。直至今日,这一反应及经验规则仍然指导着实践,而且我们已经完全能从理论的角度对此给予合理的解释。1881年,他又发现了将一级酰胺转化为少一个碳原子的伯胺的重要反应,即著名的霍夫曼降解(或重排),这一反应至今仍广为采用。 选取有机化学史上著名的化学家霍夫曼为典型案例,就霍夫曼反应按组指定若干学生查阅相关背景史料,旨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文、理渗透,拓展学生视野、积淀专业文化底蕴。通过霍夫曼反应抛砖引玉,激起了他们的关注与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素养的过程。 案例二:1922年毕业,留校深造;1925年获得化学博士。回国后,担任东北大学化学系教授、化学系主任、中美文化基金委员研究讲座。1931年,赴德国哥丁根大学的慕尼黑大学研究有机化学,从事麦角甾醇结构 的研究,取得杰出成绩。1934年回国,历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理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不久,当选为中央研究院评议员。抗日战争期间,曾在上海药物研究 所从事研究工作,后辗转到云南昆明,继续从事科研活动,抗战胜利后,再度赴美国与有机化学界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1948年任台湾大学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毅然间道返回大陆, 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有机经学研究所所长。1956年3月,出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同年6月10日,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学部委员,任该部常务委员、化学学部副主任。 1954年-1958年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5日, 不幸 于上海逝世。 通过“庄长恭:科研一生,我国有机化学的先驱”这一案例引入,说明中国的化学家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具有坚定的政治态度和政治选择,学生应该向化学家学习,要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