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429

作者: 时间:2023-10-24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医学化学

授课学院

药学院

授课对象

2020级麻醉、检验、口腔

授课教师

程艳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考查

学时

74

授课章节

第九章  配位化合物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配位化合物的概念、组成及命名。

熟悉配位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讲述,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意识,培养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讨论

2.课堂教学

3.思维启发

4.课后交流,采用学习通,线下答疑等形式  

思政元素

彰显科学发展中时时闪耀的先辈楷模的示范性

具体教学案例

在讲述配位化合物时,引入如下案例:

维尔纳 (Werner, A, 1866—1919),瑞士化学家, 1893年供职于苏黎世大学的年仅26岁的Werner A 提出 了天才的见解,被后人称之为维尔纳学说。维尔纳因创立配位化学而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把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我国屠呦呦等三名科学家。让我们瞻仰一下这份来之不易的诺奖起源。疟疾是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几千年来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在20世纪50年代国际消灭疟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之后,疟疾再度肆虐。1967年,在“523办公室”领导下,中国启动了抗疟项目。工作的第一阶段,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发现了其中的640种可能有抗疟效果。项目组用小鼠模型评估了从大约200种中药里获得的380种提取物。青蒿提取物很好地抑制了寄生虫的生长。在1971年10月,获得了中性无毒的提取物。1972年,项目组得到了提取物中的活性成分,并将其命名为青蒿素。1975年,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一个科研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的立体结构,是一种倍半萜内酯。1979年,国家科委授予我们国家发明奖,表彰我们发现青蒿素和抗疟的功绩。20世纪80年代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在中国治疗数千疟疾病人的疗效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了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联合疗法现在广泛被采用,拯救了很多生命,其中很多是非洲儿童。2015年12月10日,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10位诺贝尔奖得主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获奖证书.在这些获奖者中,有一位气质不凡,慈祥和蔼的中国老奶奶,她就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她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一、对比科学家的真实事例,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引领。

二、对比科学家的真实事例,引导学生树立锲而不舍、勇于探索的科学研究精神

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我们的民族积淀了自身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增添了中国人民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这种强大的精神支撑,成为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之源。

本案例引入,使学生了解诺贝尔科学奖,了解我国诺贝尔奖得主屠呦呦科学家。从青蒿素的研究过程,教育学生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古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专业,敬业、淡泊名利,用心做一件事情,不图名不为利,只是单纯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教师对课堂知识点进行挖掘,把与知识点相关联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把握好出发点、结合点、落脚点,将思政与专业课知识融会贯通,无缝对接理论课教学,并将课程思政贯穿医学化学教学全程,对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提高课程思政的质量。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