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423

作者: 时间:2023-10-10 点击数:

课程名称

药物分析

授课学

药学院

授课对象

18级药学、制药、药剂

授课教师

倪丹蓉

职  称

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十一章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的分析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是在化学、生物学和药学基础上开设的。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质量全面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研究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在药物分析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应紧密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本课程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教育功能,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

教学方法与手段

药物分析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实验、考试等。其中课堂讲授是通过教师对指定教材的大部分章节的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及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达到学生能掌握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的目的。实验课是将学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建立正确的逻辑思维,使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层次实用型药学人才的目的。

思政元素

教学内容与强化理想信念相结合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一、具体内容:

1、抗精神性疾病——氯丙嗪,用“瞎猫碰上死耗子”来形容它用来治疗精神病的历程也不为过。追本溯源,它是从吩噻嗪一类的物质衍生出来的。但早在1883年,这类物质衍生物就已经合成出来。由于其中含有能杀害虫子的化学物质就直接被人们用作是驱虫剂、杀虫药等。

直到30年代,人们发现这类物质的衍生物之一异丙嗪有一定镇静作用的。

于是,一位法国医生皮奈尔·胡格奈特(Pierre Huguenard)就尝试对它作一些处理之,在保证病人的安全下,将它用来强化麻醉剂,并取得了成功。这一尝试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这类物质的强烈兴趣。它里面的物质是否能在没有麻醉的状态也让人镇静下来呢?顺着这一思路,另一名外科医生亨利·拉伯德发现这种化合物能使人基础代谢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器官活动减少等。

而它在合适物理环境下,可以引起“人工冬眠”来稳定中枢神经系统,真的让人镇静下来了。

通过讲解氯丙嗪的发展史,加强学生学习兴趣,深刻体会药物分析是一门应用技术科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一丝不苟对待科学的持之以恒的精神。

2、停止服用任何本类药物进行“治疗”的后几年,作为一个有过精神类药物服用史的人,会产生些许顾虑。如简历上(或其他填表)会有“药物服用史”一栏,即使不填,自己会有一个不舒服的心理感觉,部分人们听到精神类药物就会想到——精神病,也会担心在工作方面被人怀疑和误解。妥瑞氏症在医学上属于精神障碍,精神障碍≠精神病。从科学的角度体会患者的痛苦。教育学生平等对待病人及家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深入感悟职业道德素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是指将坚持立德树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相互支撑,形成协同效应,合力育人。

三、信息化手段

多媒体课件与教学宣传视频相结合。

四、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

药物分析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利于采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结合课程内容和事例,引导学生要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数据与结果,如实地完成药品检验报告和原始记录,在选择检测药物的方法时,也需遵循《中国药典》和其他国家药品质量标准,按照药品质量标准要求科学地开展药物分析检验实验。

教学反思

作为一门方法学科,它是发展着、前进着的,新方法新技术如何运用于药品的检验分析,我们要讲解,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和发展的过程,我们要用发展的思维去审视和思考。使学生站在更高的层面去学习药物分析课程。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