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418

作者: 时间:2023-09-27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分析化学

授课学院

药学院

授课对象

19级制药、药学、药剂

授课教师

汪洋 

职  称

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十四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及分析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开展远大理想教育,树立奋斗目标;探究知识中蕴含的思政人文思想,形成创新精神。情感与价值观梳理,成为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公民。

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前布置预习作业、、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方式 

思政元素

科学技术现代化、中国梦、国民素质、 科学精神、工匠精神、爱祖国、 保护环境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基于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蒸汽对其特征谱线的吸收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一种仪器分析的方法。教学中从概述、定量分析应用等方面引入思政内容,使学生从专业理论和思想素质协同前行。

概述是本章内容的开篇,涉及到宏观性问题较多,也是最容易融入思政元素部分。概述里体现新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决定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给出学生关注的社会问题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解决问题的提高社会责任感。

案例一:科技现代化:科技是发展力以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发展史比较国内仪器发展情况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增强科技强国历史使命感。

切入:1802年,伍朗斯顿在研究太阳连续光谱时,发现了太阳连续光谱中出现的暗线。1859年,克希荷夫解释了暗线产生的原因。195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瓦尔西解决了原子吸收光谱的光源问题,展示了原子吸收光谱仪。1959年,苏联里沃夫发表了电热原子化技术大大提高了原子吸收的灵敏度。1965年英国化学家威利斯氧化亚氮—乙炔火焰用于原子吸收从30个元素→60-70g个。

国内发展起步晚,但发展较快。1963年黄本立提出原子吸收光谱法,1964年,蔡祖泉教授造成第一个空心阴极灯,1965年,冶金部有色金属研究院组装成功第一台测量装置,1971年,国内开始生产原子吸收光谱仪,随后被广泛使用。

拓展:分析化学其实渗透到了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开发先进的分析仪器体现国家科技水平。

升华:共和国成立 70 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辉煌成绩,这些成就离不开分析化。由此可见,分析化学是现代科技和工农业生产的“眼睛”,一个国家的分析化学水平,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这个国家的科技水平。

案例二:以我国原子吸收分析化学家黄本立院士的事迹,诠释分析化学工作者应有的特质,弘扬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家精神。

(1) 科学精神:1950年3月初,黄本立在东北科学研究所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任务是配合东北地区重工业的恢复和发展,开展光谱分析研究,当时没有专业设备,没有研究场所,他在地下室翻出一台废弃的小型摄谱仪,修理调试之后,使用过期很久的感光板,配合研究所建立了电解锌、电炭刷石墨等的光谱分析法,并把其推广到工厂去。1952年起,黄本立先后研究建立了球墨铸铁、黄铜等的定量分析方法,把光谱分析推广到工厂去。他为抚顺钢厂试制了一台电花激发光源,这可能是中国第一台自制光谱分析用的电花光源。

(2) 开拓创新:1957年,黄本立创立了一种可测定粉末样品中包括卤素在内的微量易挥发元素的双电弧光谱分析光源。1975年,黄本立从事新型光源感耦等离子体光谱分析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使用样品量和一般的雾化器一样、但可同时测定氢化物元素和非氢化物元素,并使氢化物元素的测定灵敏度提高了20倍。

分析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一个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提供的产品是数据。分析化学工作者不仅仅是数据的提供者还可以结合公共安全事件等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具体研究任务和解决方案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从分析化学专业的角度去理解,要考虑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例三:切入点:以“镉大米”为代表的公共安全事件为例,提出研究任务进行互动讨论,说明分析化学不仅是数据的提供者,更是问题的解决者,加强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如海关鱼罐头重金属检查,化妆品铅超标,中草药砷、汞等检查等化学信息的获取。设计互动问答。引导学生分别发表观点,教师进行总结,由定量分析知识点直接推导出初步研究方案:

1)采集 不同地区中草药样品(有代表性)、不同品牌化妆品;

2)选择合适方法测量中草药样品砷,化妆品铅的含量;

3)对含量分布做分析,得到数据结果。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得到数据结果后,分析化学的工作是否就完成了?没有,还有哪些可以做 的?进行师生生互动讨论,在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从该实际问题的讨论可以得出结论:分析化学工作者不仅是数据的提供者,更要做问题的解决者。

1、教师为人师表,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更需要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通过言传身教进行隐性渗透式课程思政教育。

2、思政建设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的共同参与,才能对更多的学生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在思想意识上形成专业培养与立德树人并重的共识,其次在思政元素和思政案例设计上的共同参与,然后是课程教学中的主动实施。

3、注意思政案例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度,把握好思政融入的分寸和比例,做到恰到好处,才能起到同向同行的育人效果。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