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特氟龙是一个商标,英文叫Teflon®,是美国杜邦公司注册的。它的化学名叫聚四氟乙烯(Polytetrafluoroethylene),英文缩写为PTFE,俗称“塑料王,哈拉”,用它做成的材料,300℃才能分解,400℃才能水解,抗酸抗碱抗各种溶剂,连王水都溶解不了,再加上耐高温、摩擦系数低,广泛应用于原子能、国防、航天、电子、电气、化工、机械、仪器、仪表、建筑等领域。民用领域也和我们的生活朝夕相伴,最常见的如不粘锅、雨衣雨具和衣服等。 1938年,化学家罗伊·普朗克特(Roy J. Plunkett)博士在杜邦公司的一个实验室中意外发现四氟乙烯。 1941年,杜邦公司取得四氟乙烯的专利。 1942年,四氟乙烯被用于美国曼哈顿计划(制造坦克外部材料),杜邦公司是主要参与者。 1944年,杜邦公司以"Teflon"的名称注册商标。 1954年,法国工程师马克·格雷瓜尔(Marc Gregoire)的妻子柯莱特(Colette)觉得特氟龙既然能防止钓鱼线打结,用在煎锅上效果一定不错。。 1954年,供应商3M公司向杜邦公司递交关于聚四氟乙烯的毒性报告,报告显示其在白鼠实验中表现出导致胚胎畸形(主要是眼部)的危害性。 1954—1975年,杜邦自己做人体实验,将材料注入烟丝,派发香烟给工人抽。特氟龙生产线出现多名工人生病早逝现象,死亡岁数30岁到50岁不等。并有多名女性产下畸形婴儿。 1975年,位于西弗吉尼亚州杜邦公司堆料场旁边的一个养殖场出现200多头牛奇怪死亡的现象。且有多人致癌。 1980年代,杜邦公司检测特氟龙的毒性,作为对比,需要寻找血液中没有C-8(组成四氟乙烯的碳分子链)的血液样本,包括动物,结果找遍了全世界都没找到,最后在一名参加过朝鲜战争的美军士兵的血液样本中找到。也就是说,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生物体中都有四氟乙烯的成分。 二、普及环保意识 事件揭露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我们有多少杜邦公司,有多少类似C8的有害物质,每天向自然排放。在经济利益诱惑的面前,自然环境、社会责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工业污水、三聚氰胺...国内类似的事件似乎也是层出不穷。同学们应该从中得到反思。经济利益是一时的,但是对环境的损害,可能是永久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认识,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有利于增强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实现转型跨越;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学们应当自主的紧跟习总书记脚步,领悟“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深刻内涵。 三、普及法律意识 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重新修订。旨在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此外,我国现行主要的环境保护法规、规章主要有:《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环境保护行政处罚办法》等。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