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99

作者: 时间:2023-08-16 点击数:

课程名称

无机化学

授课学院

药学院

授课对象

20级食品01

授课教师

由丽梅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考试

学时

52

授课章节

第十章、共价键与分子结构 第三节 杂化轨道理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掌握以sp、sp2和sp3杂化轨道成键分子的空间构型。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案例讲述,引导学生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案例讨论

2.课堂教学

3.思维启发

4.课后交流,采用学习通,线下答疑等形式

思政元素

引导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体教学案例

在讲述杂化轨道理论时,引入如下案例:

美国化学家鲍林于1954年因对化学键本质和复杂分子结构理论的研究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在推动核大国缔结禁止核试验条约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鲍林对于科学和人类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相反,德国化学家哈伯因为攻克氨的合成这一世界难题,将无数人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拯救出来而获得191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哈伯在一战中担任化学兵工厂厂长时负责研制、生产氯气、芥子气等毒气并用于战争,遭到了英、美、中、法等国科学家的谴责,被称为丧心病狂的毒气弹魔鬼

1、引导正确的价值取向

哈伯作为第一个从空气中制造出氨的科学家,使人类摆脱了依靠天然氮肥的被动局面,加速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丰收和喜悦,但他发明化学武器应用于战争,虽然按照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为了尽早结束战争,但哈伯这一行径给人类带来灾难、痛苦和死亡。通过此案例启发学生从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方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引导正确的道德取向

哈伯将化学武器应用于人类战争中,造成近一百万人伤亡的人道主义危害,是极其不道德的。由于化学武器的攻击不具有选择性,无法区分是军人还是平民,而且杀伤方式非常残忍,给被害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不符合人类的道德观念。

3、对比科学家的真实事例,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价值观的引领。

一、重视无机化学课程育人导向

大学生群体是有着巨大潜力的一代,在教学过程中绝不能忽视对其世界观、价值观、思想道德等的培养。无机化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只有先挖掘出思政元素,才能实现与课堂的自然融合。无机化学课程内容不仅涉及环境保护、社会资源节约、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而且涉及爱国爱党、人文关怀、勇于探索等精神内涵。无机化学作为许多领域的基础学科,是多个专业的基础课程,学生受众面非常广,做好无机化学课程的育人导向,对于培养高思想道德水平、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转化思维,培养正确态度

要想真正把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就要具备那种一定要完成的决心和实现对等结合的能力,同时需要我们转化思维观念。虽然部分高校认同将“思政”贯穿无机化学课堂教学但在课程的实际设计安排中,更多的以教材基础内容为准, “思政”内容与无机化学专业内容结合不紧密,常常是为了思政而思政,不能让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知识的同时,及时适时的接受到思政教育,无法有效发挥1+1大于2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利用自己独特的优势,深入挖掘化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在课程的设计安排上实现两者的自然衔接,将思政元素渗入到课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