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301

作者: 时间:2023-01-05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妇产科护理学

授课学院

护理学院

授课对象

18级护理本科1-6班

授课教师

李术平

职  称

讲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五章 分娩期妇女的护理 第二节 正常分娩妇女的护理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产程分期及各产程护理措施

2.熟悉分娩机制、临产诊断。

3.了解产程图、接产准备、会阴裂伤分度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爱国情怀,对母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其关系家庭的稳定,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弘扬林巧稚的爱国、爱人民的工作精神,医者仁心的情怀。

教学方法与手段

案例式、情景模拟、讨论式

思政元素

增强责任心,关爱生命、尊重生命

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守护生命,护佑母婴健康

产科病区收治了这样的孕妇,一名妊娠39周孕4产1,并患有子宫肌瘤的高危产妇。这对于我院产科从事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护人员来说,本不值得惊讶和困扰。但是随着产程的进展发生着不同的故事。 刘某,产科常规检查:宫颈口开大3CM,胎头棘平,宫缩规律,胎心150次/分,胎监评分10分,进入产房待产。产妇烦躁不安,总担心顺产失败再剖宫产,遭二遍罪,有宫缩时对老公耍小脾气哭闹,家属因产妇的不安总问我们,能生吗?确定吗?怎么这么疼,孩子安全吗?是不是有问题啊,起初护士还很有爱心,细细讲解,但多次问,难免烦躁,就不于搭理,并说:“你问医生吧”,5个小时后,孩子平安降生。在家属与家人报喜时,听到这样一句话,“这的护士很傲娇”。

宝贝出生,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着实让产科医护人员至今回忆起来都有点不寒而栗。扔出去,烦死了。当小宝贝满怀着好奇和感恩来到这个世界,当我院医护人员把孩子抱给新妈妈确认时,小宝贝却遭遇了妈妈 “扔出去,烦死了这样无情的话,不要说小宝贝有多寒心,就连一旁的护上的心都在滴血啊。这一切,产科医护人员都看在眼里,她们也纳闷,俗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这位妈妈的心怎么这么狠。新妈妈经过产科医护人员悉心的照顾和耐心的询问,终于有了一些线索。

原来,这位产妇在怀孕前脑部受过外伤,怀孕期间就一直心情不好,引起了轻微的抑郁。又因为之前有个男孩,现在是二胎很想要个女孩,又通过在其他医院非法检查得知这次怀的是男孩的结果后,心情就更加变糟了,情不稳定,脾气暴躁,抑郁症进一步加重。于是,就有了之前那狠心的一幕,这时医护人员也都不约而同地向这位可怜的母亲投来同情的目光。

选用意义:

对母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因其关系家庭的稳定,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俗语讲:“三分治疗、七分养”,其中的“养”有部分是精神心理的慰藉,尤其来自于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及专业素养。对患者具有同理心,关爱患者是一名优秀护士所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在此基础上才能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避免护患纠纷,便于临床工作的开展。通过案例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关爱孕产妇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思政映射:

1.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

2.对待患者具有同理心、责任心、爱心;

3.培养并提高有效沟通的职业能力;

融入点:

①就分娩经过做情景案例讨论,让学生从伦理、道德、职业素养等方面去自主判断作为一名护士的应为和不应为;

②让学生就分娩过程护理拍成视频短片,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们体会分娩时孕妇的心理状态,及如何有效护理的必要性。

通过案例教学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对妊娠分娩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让同学们知道不轻言放弃生命的意义;以专业知识为载体,引导护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形成良性互动,避免造成身心伤害,促进健康成长与职业素养相融合结合妇产科名人故事,讲述林巧稚事迹,让学生们感受医学家的医德、医风、一生为妇产事业的奉献精神。结合社会热点“产后抑郁症”,让学生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不足:1.课堂内容较多,学生课前准备不足,未达到预期授课效果。

2.教学法应用不够灵活。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