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86

作者: 时间:2022-11-30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卫生学

授课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影诊、护理、麻醉、口腔专业

授课教师

高金霞

职  称

讲 师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时

50

授课章节

第十七章  职业相关疾病及职业卫生服务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熟悉职业病的诊断、报告、处理;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高学生人文关怀的素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教学、视频教学、案例讨论

思政元素

平等、公正、法治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讲解教学内容

一、职业病的诊断与处理

职业病的诊断与职业病患者保障是一项科学性、法律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它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福利,既涉及劳动者劳保待遇,也关乎国家和企业的利益,故在诊断和处理上有别于一般的临床疾病,临床医生在诊断职业病时应知晓其诊断要求,告知患者诊断法定职业病的要求和程序,并建者咨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职业病诊断的专门管理机构和组织。

(一)职业史的问询

详细询问、仔细核对职业史是诊断职业病的先决条件,明确患者工作岗位的工种和工龄、接触有害素的种类、时间和剂量,接触方式及防护措施使用情况,并判定患者对工作环境中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知晓情况,同时排除可引起类似职业中毒征象的非职业性接触,如家庭使用农药、有机溶剂、服药史等。

(二)其他诊断依据

1.生产环境监测资料

收集有关生产环境监测资料,了解患者接触有害因素的情况、生产方式、浓度、时间以及防护设备等情况,结合历年车间中有害毒物的浓度、工人健康情况及职业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

2.病史及临床检查
(1)病史:应详细询问并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顺序、严重程度及其与接触有害因素时时间先后的关系,特别注意早期症状及典型症状。

2)体格检查:除一般常规检查外,有选择地检查一些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所致的体征。

3.实验室检查

根据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的毒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毒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

提问:结合职业病的诊断原则,请同学们讲解职业病“矽肺”的诊断依据?

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开展案例讨论

案例“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肺事件”内容如下:

张海超是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20046月,他到新密市曲梁乡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下称振东公司)上班,该厂以生产硅砖、耐火材料为主。张海超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开压力机等有害工种的工作。20078月,张海超的身体开始出现胸闷、咳嗽、多痰等不适症状,他当时还在振东公司上班。开始,张海超以为是感冒了,没有太在意,但治疗一段时间后没有任何效果。200710月,张海超从振东公司离职不久,又到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检查,医生怀疑其患肺结核,但不能确诊,建议到大医院复查。随后,张海超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生排除了肺癌和肺结核,怀疑是职业病尘肺。张海超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但他一直无法到权威机构申请鉴定,因为他曾打工的公司拒绝提供相 关证明。张海超向有关部门多次投诉后,终于取得做正式鉴定的证明。但是,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竟然对他作出“肺结核”的 诊断。20096月,28岁的张海超跑到医院,不顾医生劝阻,坚持“开胸验肺”,用无奈之举揭穿了谎言,此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09710日,《东方今报》独家刊发了记者申子仲采写的新闻《工人为证明患职业病坚持开胸验肺》。随后,"开胸验肺"被网络疯传。在全国媒体的集中关注下,张海超被认定为"尘肺三期",获赔61.5万元,张家的低保问题也于当时解决。

张海超事件也引起了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职业病防治法的决定:针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劳动者求诊无门而被迫"开胸验肺"等情况,新法明确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机构不得拒绝劳动者进行职业诊断的要求"

学生针对视频内容开展讨论。

“开胸验肺”看似荒唐,却充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暴露了我国职业病防治体制之弊。通过本内容的学习及对案例的讨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医生的严谨认真、正直公平对患者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高学生对患者人群人文关怀的素养,培养医学生服务于患者的意识。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