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83

作者: 时间:2022-11-22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心身医学

授课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授课对象

应用心理专业学生

授课教师

苏俊鹏

职  称

讲 师

课程性质

面授课

学时

54

授课章节

第四章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病因、心身反应特点及心理诊断和干预。熟悉:各种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了解:B型行为和C型行为。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演示相结合,从心身医学在发展和实践中,体现了我党以人为本,为建立健全和谐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做的努力和功绩。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育,结合案例、事例等资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思政元素

心身医学在继承生物医学模式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基础上,要求医学生和临床心理学工作者,思考处理和解决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引发的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以人为本为广大心身疾病患者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发展好心身医学及相关理论,可以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和谐社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具体教学案例

首先介绍本章内容框架。

心血管系统心身疾病是一类有心血管症状及体征,其发生和发展与情绪应激、遗传素质和行为特征有密切联系的功能性心血管疾病。常见疾病有原发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心脏神经症,功能性心律失常等。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现代社会中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病人和家属危害性大等特点。

例如:在讲授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除了简要复习和介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外。通过案例重点介绍心理社会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的作用。实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非药物治疗即心理治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建立健全和谐社会,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王某,女,56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史二年余。三天前与丈夫因家庭琐事发生争执,争执中王某忽然自觉心前区不适,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头晕,被丈夫紧急送往我院,经胸痛中心紧急抢救,脱离生命危险。王某及家属对此非常后怕,担心再次复发,担心复发时救援不及时,丈夫也不知该如何与患者沟通,严重影响夫妻感情和家庭生活。经心理医生全面了解王某的性格特点,对待工作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结合患者丈夫的性格,认知模式等心理特点,给予关于冠心病的简单科普,重点放在了夫妻沟通,心理支持,心理压力的释放等心理沟通环节。让患者和家属客观面对疾病,调整健康心态远离冠心病的发作。

2、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堂课重难点布置作业,进行巩固。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寻找自己及亲友的冠心病案例,深入理解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关系。

3、总结:冠心病,是现代社会中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对病人和家属危害性大等特点。处理和解决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让患者学会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预防及减轻冠心病的发生,可更好的以人为本为广大心身疾病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把我国社会主义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