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78

作者: 时间:2022-11-16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心理测量学

授课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授课对象

应用心理专业学生

授课教师

苏俊鹏

职  称

讲 师

课程性质

面授课

学时

72

授课章节

第一章 心理测量学总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心理测量的相关概念,常模参照分数,信度等相关概念和影响信度的因素,效度等相关概念和影响效度的因素,难度、区分度的概念,心理测量的编制步骤及方法等熟悉:心理评估的一般过程、评估者的相关要求、心理测量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和他们对心理测量的贡献;对被测者分数的解释;估计信度的方法;什么是内容效度和构想效度;难度计算、区分度和难度的关系;如何拟定编制计划、设计测验项目、项目的试测、编写测验手册等了解:心理评估的新趋势,测验难度影响测验分数的离散程度,如何确定测验目的、合成测验及测验使用的标准化。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融入思政教育元素:通过理论讲解与案例演示相结合,在心理测验的应用、发展和实践中,体现和发展民族精神、和谐社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启发式教育,结合案例、事例等资料,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思政元素

通过对老一辈心理评估人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坚韧不拔在我国发展心理测量学,让同学们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激励同学们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趁着我们的制度优势,顺势而为在实践工作中发展心理评估。 

具体教学案例

首先介绍本章内容框架。

章节开始,首先介绍心理评估概述。

1、心理测量学(psychometrics)是指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广义的心理测量不仅包括以心理测验为工具的测量,也包括用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实验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进行的测量。心理测量是通过科学、客观、标准的测量手段对人的特定素质进行测量、分析、评价。这里的所谓素质,是指那些完成特定工作或活动所需要或与之相关的感知、技能、能力、气质、性格、兴趣、动机等个人特征,他们是以一定的质量和速度完成工作或活动的必要基础。第一部分介绍测量的基本内容、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基本概念、心理测量工作者的素质要求及道德准则、正确对待和使用测验等。

2、心理测量和心理测验的发展历史。

例如:在介绍近现代(抗战前)我国心理测量学历史时,介绍心理测量先驱俞子夷编制“小学生毛笔书法量表”。在当时那样困难的条件下,把心理测量学的原理和我国的文化相结合,编制出适合我国文化的心理测验,启发了后来的心理测量学者。

3、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本堂课重难点布置作业,进行巩固。如让同学们查阅我国老一辈心理测量学家:廖世承、陈鹤琴等的事迹,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4总结:心理测量学的历史相对短暂,我国起步不算晚,但限于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虽然测量学先驱们不懈努力,但二次世界大战使我们的测量学事业止步。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伴随着改革的春风,测量学也和其他学科我们的国家一道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今天我们缅怀先驱,向他们学习在逆境中为了祖国的发展,贡献我们测量学者一份绵锦之力。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