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74

作者: 时间:2022-11-01 点击数:

课程名称

教育心理学

授课学院

公卫学院

授课对象

2018级应用心理学1

授课教师

王俊刚

职  称

副  高

课程性质

必修考试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2.熟悉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3.了解学生道德品质的理论。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道德行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担当精神;

2.通过学习道德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

3.通过学习道德品质的理论,增进心理健康,提升心理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进行课堂讲授,以案列、短视频辅助

思政元素

责任意识的培养,爱祖国、爱学校等集体主义精神。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第十二章 品德学习

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优秀的品德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教育者根据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进行精心培养和教化。了解道德发展的阶段和规律,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工作。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社会学习理论

案列一: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作弊行为

使学习具有兴趣和挑战性是很重要的,不要布置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学习任务。

做好考前的复习指导工作,对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提供复习帮助,让学生对于考试充满信心。

在班级里直接处理作弊事件,向学生解释在考试时,你将会采用何种监控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在考场上仔细监督学生;同一考场采用两套或几套不同的等值性问卷;打乱原来的座次顺序;等等。直接、明确地向学生宣布作弊的后果,并坚持严格遵守这些规定。

如果一个学生作弊,试图找出他作弊的原因,如果可能,帮助这个学生克服这些原因。实施一些教学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为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不要过多地强调竞争,减少学生对于考试的焦虑水平。完善教学评价体制,从多方面评价学生,而不是仅从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维度来评价。

课堂小组活动要求:

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课堂上围绕相应主题展开讨论。课堂小组活动强调全员参与,人人发言,借助小组动力,通过脑力激荡法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以达到 1+1>2 的效果。

三、道德行为的培养--角色扮演法

案列二:座位文化

老师初次给这个班代课。他提了一个问题,然后说:“请40号同学回答一下。”话音刚落,全班同学都“刷”地齐看最后一排,随即有的同学吐了吐舌头,有的同学捂着嘴巴还憋不住“嘻嘻”的笑声。这时只见一位瘦小的小男生从最后一排座位的摆放垃圾的角落里搔着脑袋缓缓地站了起来,同学们大笑起来。老师像是立即明白了什么,说:“大家安静,谁再笑就跟这位同学换位子。”果然,没人再笑了。老师看了那位同学一眼,说“你坐下吧。好好听,不要影响其他的同学”,然后请了前排的一位同学起来回答。

这种情景在中国的课堂上屡见不鲜,张老师能“立即明白了什么”并不奇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提出“舞台情境课堂管理。“舞台情境”指的就是座位分配,教师喜爱的学生在前排,忽视的学生在后排。

课堂小组活动内容:社会角色内容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掌握扮演好社会角色必须要遵循的角色规范,即每个社会角色都有其相应的角色行为模式。教师可自然而然地引出下列问题:

教师为减少课堂混乱,因此给爱闹的学生一个“恰当”的地方:(1)使其单独一人坐在最后一排,处于孤独状态,使之孤掌难鸣。(2)使其坐在两个好学生中间,处于夹击状态,可以效仿榜样。(3)使其靠近教师的讲台,处于直控状态,便于老师监督。这种方法看似有效,却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要找到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座位安排。

本案例的应用初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和课程思政的教育标。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应该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准。所以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须自觉地树立起立德树人意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