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72

作者: 时间:2022-11-01 点击数:

课程名称

食品原料学

授课学院

公卫

授课对象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授课教师

沈  雪

职  称

助 教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48

授课章节

绪 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食品原料的构成和分类、食品原料的卫生管理。熟悉食品原料学的进展、主要学习内容及重要性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介绍我国食品原料学的历史,着重强调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近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科学自信。

教学方法与手段

启发式、讲授式、互动式教学

思政元素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而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控制。我国比较重视食品原料的才厚储藏加工处理技术和设备,而对原料的生物学特征和加工适应性等缺乏研究,常常导致食品原料利用不合理、加工食品等级不高。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原料特性的研究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研究食品原料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及其控制方法,为安全食品的生产奠定了基础。

从原始社会“茹毛饮血”到食物的火烹器盛,人类才算进人到加工食品的文明时代。古人在选择食物时,勇敢地尝试过许多动植物,如“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对食品原料知识勇敢的探索。《黄帝内经》曾对各种食物原料与人体关系进行了精辟的总结。北魏的《齐民要术》、西晋的《平安公食学》、南齐的《食珍录》、北齐的《食经》等是我国关于食品文化十分重要的著作。唐代的《千金食话》、《食疗本草》、《茶经》,元代的《饮善正要》,明代的《本草纲目》等对食品原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论述,其中某些经验和理论依然对人们的饮食起着重要的作用。17世纪后,以科学试验为基础的化学发展起来以后,人们才开始对食品原料的成分、性质有了科学意义上的认识。19世纪初揭示了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形态的物质特征。

20世纪以来随着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理学、营养学等众多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食品原料学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对食物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安全、营养、风味和保健,还要考虑生产食物的效率以及对资源环境、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将课程思政引入食品原料学课程,达到了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良好学习风貌,提升了教学效果,并且推动了一部分同学的课外延伸学习,基本实现了对大学生在知识传播中进行价值引领,在价值传播中丰富知识底蕴的双重育人效果。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