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61

作者: 时间:2022-10-05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管理心理学

授课学院

公卫学院

授课对象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

授课教师

李春梅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学时

54

授课章节

第七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内容型、过程型和综合型激励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在管理中的运用。

2. 熟悉工作动机的继发过程。

3. 了解工作动机和激励等概念。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 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综合素质能力。

2. 调动工作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

3. 帮助学生树立责任心。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法

思政元素

创新思维、服务思维、合作共赢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第七章 第二节 激励理论

激励案例分析:

甲、乙两人一同大学毕业后进了同一家企业并同在一间科室工作,两人的工资也被定在同一档次:每月1000元。一年试用期过后,甲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200元,而乙的工资被定为每月1500元。甲拿到1200元工资后很高兴,因为比原来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得知乙的月工资是1500元后,则十分气愤,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让学生过公平理论思考分析甲的心理以及管理者的对策,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1)公平理论认为,职工的工作动机主要受工资报酬的影响,包括绝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的数量)与相对报酬(自己实际收入与他人实际收入的比值)两种。每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进行横向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和所得报酬与自己过去付出的劳动和报酬进行纵向比较。通过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便认为是正常的、合理的,因而心情舒畅,安心工作;如果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低于他人的收支比例,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低于过去的收支比例,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对工作态度、工作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在本案例中,甲做纵向比较时的高兴在于与过去比其工资增加了200元;但当他与乙进行横向比较时,发觉自己的工资比乙少了300元,由此产生不公平感,导致工作积极性明显下降。

2)管理者应对甲、乙两人的工资差异进行认真分析,如果原因在于乙比甲能力强、贡献大,应时及对甲作出解释,使甲重新认定自我、找出差距所在、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甲的工作积极性;如果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甲、乙的能力与贡献判断失误,应及时、果断的纠正失误,重新制定甲、乙的工资标准。

思政内容:工作价值回报呈现多样化趋势,精神财富同物质财富同等重要,帮助学生多视角看待报酬问题,避免一切向“钱”看。另一方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高绩效才能有高收入,通过企业员工薪酬和绩效的案例分析,让同学感受到付出和回报是呈正相关的,幸福生活是需要奋斗的。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才有现美好时代,自强不息是当代大学生更要继承优秀传统。进而增强学生努力发展的意识。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1.注重课程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的适配性。

在推进专业课程思政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充分把握“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点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避免出现思政元素的讲解过于思政化而偏离了最初确定的课程教学目标。

2.课程思政的中心在于立德树人。

课程思政的效果如何,最终还是以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检验标准。为此,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有必要自觉地树立起德育意识,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切实推进教学方式的改革,从“以教为主”“课堂为主”和“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学为主”“课内外结合”“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转变,实现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学、寓学于练,让学生有动力去主动学、认真学、积极学,从而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