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案例概括:张海超,河南省新密市刘寨镇老寨村村民,2004年8月至2007年10月在郑州振东耐磨有限公司打工,做过杂工、破碎工,其间接触到大量粉尘。2007年8月开始咳嗽,当感冒久治未愈,医院做了胸片检查,发现双肺有阴影,此后,在河南省的许多大医院里,相继排除了肺癌、肺结核等可能,最终,被多家医院诊断为"尘肺"。他前往郑州市职业病防治所求诊时,振东耐磨有限公司却拒绝出具有关张海超的职业健康监控档案等相关材料,而这些材料是做职业病鉴定所必需的,缺了这些,职业病防治拒绝作诊断。为寻求真相,他只好跑到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不顾医生劝阻铁心"开胸验肺",以此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病"。2009年9月16日,张海超证实其与郑州振东耐磨材料有限公司签订了赔偿协议:包括医疗费、护理费、住院期间伙食补偿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伤残津贴及各项工伤保险待遇共计615000元。 本案例运用在讲授“职业与健康关系”环节,采用案例、讨论、启发、情景模拟等方式围绕职业病的诊断原则及鉴定管理办法开展理论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四个教学环节,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教学,又能将理论实践相结合,将复杂枯燥的诊断鉴定程序具体化,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构驾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促进教学相长。 教师话题导入(5min):由职业病的定义、特征及分类引出问题:如何对职业病进行诊断?教师简要介绍案例,采用讲授、图片演示、播放对此事件报道的视频. 展开讨论(5min):学生讨论此案例的职业病诊断中存在的不当之处,教师正向引导讨论方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理论教学(5min):根据案例中涉及到职业病诊断内容,教师对职业病的诊断原则及鉴定管理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职业病的诊断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甘于奉献,敢于担当的使命感和职业责任心。 情景模拟(5min):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诊断过程的情景模拟,强化知识点的掌握,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和目标的实现程度。 在引导学生讨论和理论教学环节,加入思政内容,让学生深刻感悟“生命-责任-担当”的意义,强调职业病的诊断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科学性,直接关系到职工的健康、企业责任和国家的劳动保护政策的贯彻执行,在诊断职业病时应慎重进行,要全面、综合、科学的分析,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出切合实际的诊断。强化学生的职业使命感,提高学生对患者人群人文关怀的素养,培养医学生服务于患者的意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