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1.化学性质及用途:三聚氰胺(melamine,2,4,6- triamino-s- triazine)又名蜜胺、氰尿三酰胺、三聚氰酰胺,学名三氨三嗪,由德国化学家Justus von Liebig于1834年首次合成。三聚氰胺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工产品,最主要的用途是作为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普遍应用于建材、灭火剂、纺织、皮革和造纸等行业。三聚氰胺既不是药品也不是食品添加剂,仅仅是一种化工原料,正常情况下不应该出现在食品或动物饲料中。由于目前常用凯氏定氮法检测食品或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三聚氰胺由于高含氮量(达66.7%),在食品或饲料中掺入后可造成“高蛋白质含量”的假象,同时由于它无色无味,价格低廉,因此被非法掺入食品或饲料中,大大减低生产成本。 2.暴露情况:主要通过经口途径,包括食品及包装材料、药品、饮水和杀虫剂等生活环境暴露。 2008年9月中国国家质检总局从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的实际含量范围为0.09~563.00mg/kg。0~6月龄婴幼儿三聚氰胺的暴露水平为每日0.0018~64.0750 mg/kg BW。按照当时中国提出的TDI值0.32mg/(kg BW・d),则暴露量为TDI的0.0056~200倍。6~12月龄婴幼儿三聚氰胺的暴露水平为TDI的0.00375~133.49倍。1~3岁幼儿三聚氰 胺的暴露水平为TDI的0.00219~81.80倍,年龄越小婴幼儿暴露风险越高。 3.毒性及毒效应:三聚氰胺及三聚氰酸对大多数实验动物有低到中等毒性。三聚氰胺在肠道快速吸收并以原形随尿液排出。进食掺假奶粉的婴幼儿,主要毒效应是肾脏结石的形成。食用人群的年龄越小,对健康影响的风险越大。 4.安全风险管理:2008年12月,中国卫生部将三聚氰胺加人非法食品添加物名单。2010年4月22日卫生部公布的新乳品安全国家标准中未设置三聚氰胺相关标准及检测的规定,乳品中不得加入三聚氰胺。2011年4月6日,中国卫生部等规定了三聚氰胺在食品中的限量值:婴儿配方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0mg/kg,其他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mg/kg,高于上述限量值的食品一律不得销售。 5.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以讲授“凯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含量的原理,讲述“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并询问学生对该事件的知晓情况,PPT中插入患儿图片和相关小视频等。 6.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营养素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对营养素的摄入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从反面例子教育学生科学知识是为人类谋福利的而不是相反。国民营养事关国民素质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欢迎同学们从事营养相关专业工作,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经济发展做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