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248

作者: 时间:2022-09-06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环境卫生学

授课学院

公卫学院

授课对象

预防医学、卫生检验检疫

授课教师

谷红梅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专业必修课

学时

46/30

授课章节

自然灾害环境卫生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掌握】

1.自然灾害条件下疾病预防控制对策及应急措施。

【熟悉】

1.自然灾害后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

2.自然灾害发生后常见疾病;

3.灾区饮水卫生、临时安置点卫 生、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置、尸体处理和灾后环境清理的卫生要求和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着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深度掌握绿色经济前沿理论发展、增强科学精神,提升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绿色人文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与手段

以图片、小视频等结合多媒体课件的进行讲解,应用启发式教学法,采用课堂讨论、线上答题方式互动。 

思政元素

推动“思政育人”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掌之间,大有乾坤,有经世济民,有学无止境,有家国情怀,有对我们担当起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期待。愿常听老师教诲,学有所成。”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一、案例内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面波震级 里氏震级达8.0Ms、矩震级达8.3Mw的地震,此次地震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其中,极重灾区共10个县(市),较重灾区共41个县(市),一般灾区共186个县(市)。截至2008年9月18日12时,5·12汶川地震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此次地震烈度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受灾面积广、死伤人数众多、涉及面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也是唐山大地震后伤亡最严重的一次地震。

二、教学方法: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三、信息化手段:

案例视频、图片及多媒体课件

四、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

1、地震发生后的公共卫生问题:

(1)供水系统瘫痪,严重影响饮用水卫生安全——人畜粪便、生活垃圾、动物尸体等污染水源,使水质恶化,饮用水水源选择、卫生防护、饮用水消毒,确保灾民饮用水安全;

(2)食品卫生安全问题——条件所限食物易发生霉变、炉灶毁坏不能煮熟食物、饮用水短缺不能认真清洗食物,多食用生冷食物,餐前便后洗手等卫生行为无法满足,是引发传染病流行的原因之一;

(3)灾区环境杂乱,滋生蚊蝇,且易造成鼠害——灭蚊、灭蝇、灭鼠和环境消毒,预防控制灾区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灾害结束后,对废墟进行清理、清运垃圾、开展环境消毒,杜绝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地震灾害遇难者的试题和死亡畜禽尸体的问题——焚烧、深埋、除臭,对疑有传染病的尸体处理前严格消毒;

(5)临时住房室内环境污染问题——选择地势高、当地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空旷襄阳、通风干燥、水源充足、排水方便,与取水点、排水口、公共厨房、临时厕所、垃圾堆放点保持一定距离,注意临时住房的间距、清除四周杂草,保证室内采光照明,垃圾粪便及时清运,确保临时安置点安全、卫生;

(6)灾区生活垃圾、粪便的卫生处置问题——地势高、远离水源的居住点设置垃圾堆放点,定人定时清运和处置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定期消毒、防止蚊蝇自身,防止疾病传播和流行

(7)灾后疫病流行问题——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虫媒传染病及其他传染病,还要重视对灾民灾害应激性疾病的防治。

(8)过渡安置期的环境卫生问题——居民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应重视安置点如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的消毒、通风以及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

(9)重建家园的环境卫生问题——新居民点选址,建筑物的选址、水源地选址、水厂设计与规划、水质净化与消毒,室内装饰材料释放挥发性有机物对人体有害。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不仅是上级的要求,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教书育人”的本质需要。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