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90

作者: 时间:2022-05-02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动物性食品检验与检疫

授课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授课对象

18本食品质量与安全


授课教师

 吴 越

职 称

助 教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48


授课章节

 第一章 绪论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

2、掌握各类动物性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卫生问题。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掌握动物性食品检验与检疫的发展历程,了解其中涉及到的检验方法。

2、了解各类动物性食品从原料到产品的各个过程中的卫生检验、管理和卫生质量鉴定、防治人兽共患病、动物疫病的传播,防止农药、兽药、霉菌毒素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动物性食品的污染,保障食用者安全,维护动物性食品的出口贸易,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为主、文字教材与多媒体教材相结合


思政元素

教学过程中将本学科的检验方法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好的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能力。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1.课前设计

课前发布学习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并且认真设计教案,挖掘思政教育的切入点,通过各种媒体形势,积累丰富的思政素材。利用QQ群上传相关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料,安排学生们的学习计划,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2.课中导入

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某些思政教育,在授课的过程中结合本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在教授本门课程的时候介绍动物性食品的国内外发展背景,将国内与国外动物性食品进行对比,了解我国的优势和劣势,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掌握国内外各种先进的检验检疫技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近些年来,世界各地食品事故频繁发生,1996年肆虐英国的禽流感,1997年侵袭中国香港的禽流感,1998年席卷东南亚的猪脑炎,2001年古巴爆发的兔病毒性出血症等,这些动物疫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日益突出。发达国家自20世纪后半叶起一直重视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于20世纪50年代起掀起了第一波浪潮“巴氏消毒法”,解决了乳制品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于20世纪80年代掀起了第二波浪潮,在动物性食品屠宰加工过程中建立了危害分析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欧盟对于食品安全的立法和监督一直十分重视。我国对于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外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检验检疫专业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的专业性,做到与国际接轨的同时也将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将课程思政引入动物性食品检验与检疫课程,让学生们在了解专业的同时也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家意识到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需要加强和发展的新问题,增强了他们的爱国热情,提升了学习的效果,推动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专业技能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目的。从真正意义上做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