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88

作者: 时间:2022-04-28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变态心理学

授课学院

公卫学院

授课对象

应用心理学专业


授课教师

耿艳萌

职 称

讲 师

课程性质

必修考试

学时

2


授课章节

第四章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专业知识

教学目标

掌握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熟悉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了解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课程思政

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


教学方法

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启发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


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


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概括:

第四章 心理异常的社会—文化根源

第一节 社会—文化因素是心理异常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 心理异常的内容和表现方式受社会—文化因素制约

第三节 社会—文化差异及其对心理异常的评定、态度与处理方法的差别

第四节 变态心理学的社会学观点

第五节 生物—心理—社会综合观点

思政融入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

二、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过去的教学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和德育理念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积极讨论、巧妙设计教学方案。

三、有限的课堂时间中,思政案例如何提炼,专业教育和思政元素的如何做到自然融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也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信手拈来,又要精准把控。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