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一)交叉融合:改变认知是前提 教师的教学认知关系到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应成为高校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为此,高校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授课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形式上进行积极的创新,力争让教学内容更加宽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发展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心理学课程教师应加大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在教学中多聆听其他任课教师的教学观点,尤其是多与思想政治教师进行联系,共同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存在的问题,并共同制定出合理的教学形式,从而最终实现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提升教学的效率。 (二)内化于心:融入方式是动力 大学生现在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是形成人生观的重要时期。为此,教师要牢记教育的使命,树立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迈出实际的步伐。例如,要想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需要在思政课程和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寻找融合点。教师可以拿当前的时政热点作为元素,并为大学生提出实际的问题,如四川凉山救火中幸存的消防战士出现了急性应激反应、抗“疫”战斗中医护人员强大的工作负荷带来的心理压力、抗洪战士面临凶猛洪水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等等。在讲到《普通心理学》的“情绪应激反应”内容时,展开“面对随时可能吞噬生命的天灾人祸,是什么力量推动战士继续前行?”教学讨论,使学生在掌握心理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爱国情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于学生头脑,指导学生今后面临类似事件时该怎么做! (三)外化于行:行为方式是关键 教育的目标是成才,成才的标准是对社会的贡献。教学中通过情景剧展示,观察学生的行为方式,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普通心理学》知识点、原理、理论,以期大学生在接受学校培养教育后,能有实际行动对社会有所作为。 总之,将思政元素渗透于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题中之义,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实现这样的教学设想需要大学教师迈出实际的教学步伐,最终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