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案例:“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本章授课内容涉及到“医患关系的影响因素”这一问题,其中医师的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较大。医学的服务对象是人,在医疗实践中,医师应该为患者提供人性化的医疗服务,自觉践行人文精神。医师要考虑到患者的感受,尽可能去给予患者安慰、鼓励。 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教育内容: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职业道德,尊重患者,关心患者。 教学方法与举措:通过提问与讨论分析进行互动式教学 教学过程:在授课环节进行到医师的人文素养对医患关系的影响时,插入特鲁多医师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段事例,请同学们分析这句墓志铭的的真正内涵。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这是长眠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1837年,24岁的医学院学生特鲁多患上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为此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待死亡。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他的身体和心情竟慢慢地好起来了,不久居然完成学业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后来,他在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并且还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不幸的是,1915年,特鲁多医生最终还是死于结核病。他被埋葬在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的墓碑上镌刻着至今仍熠熠闪光的一句铭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对他一辈子行医生涯的概括与总结,对于医学和医生来说意义非凡。 案例分析详见如下: “去治愈”是“有时”的,不是无止境的,即医学并不能治愈一切疾病,不能成功地治愈每一个病人。患者要正确地、理性地看待医学,不要盲目夸大医学的“神奇”功效,不要对医学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某位患者的疾病被治愈了,医生也应该客观地评估其成效。事实上,绝大多数医生都在努力地去追求精湛高超的医技,试图做一个真正能“治愈人”的人。 “去帮助”是“常常”的,是医学的经常性行为,其社会意义大大超过了“治愈”,医生除了拥有医技之外,还常常要用爱心去帮助患者,用热情去温暖患者。从古至今,一切医学技术都是对身患疾病的人的帮助,唯有帮助,人们才能够找回健康、保持健康和传承健康。 “去安慰”是一种人性的传递,是在医患平等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每一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体验、情绪及个人生活中的感受,在医患沟通中,医生要带着感同身受的态度去倾听,并坚持经常安慰患者,给予患者最大程度上的心理支持和满足,这是医生的一种责任,是医生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 通过对这个事例的分析,帮助同学们了解到,“有时、常常和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为医的三种境界。它明确指出医学乃人学,饱含着人文精神,医学不仅要始终盯住病魔,更要正视呻吟在痛苦中的患者,医务人员在尊重患者、敬畏生命的同时,更要给予患者足够的人性医疗和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