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括: 一、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 讲解消化性溃疡发病机制时,通过讲述澳大利亚两位学者对消化性溃疡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幽门螺杆菌的发现历程,以及它的发现对胃十二指肠病学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让学生得到深刻启示:每个疾病的认识都是医疗前辈们不断探索、孜孜以求寻找答案的过程,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科学需要创新,循规蹈矩不可能创造任何奇迹,引导学生明确目前所学的基础知识是为临床工作服务的,只有不断探索,拥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尊重生命,才能在临床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 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讲解消化性溃疡治疗时,深化人文医学理念,重视人的关爱,除对疾病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外,还要注重人文关怀(改变生活方式及对身心疾病的重视),通过引用消化性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病例,因消化道出血导致患者病情加重,且治疗费用增加,故而引导学生对于消化性溃疡疾病预防大于治疗的观念,以减轻患者病情及经济负担,对预防消化性溃疡复发做好预防宣传工作,对社会大众宣传开展饮食卫生及情绪健康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充分掌握幽门螺杆菌及酸相关疾病的基础上,了解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在做好对患者的治疗和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要做好对社会大众的科普和宣教,积极做好预防工作,体现医者求真务实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具体内容: 一、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消化性溃疡既往认为与胃酸、胃蛋白酶对粘膜的消化作用相关,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前,幽门螺杆菌尚未被发现,故而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治愈率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均较高,自从科学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后,消化性溃疡的治愈率明显提高,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里程碑。具体举例:1979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医生Robin Warren在慢性胃炎粘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临近的胃粘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1981年,澳大利亚内科医生Barry Marshall和病理学家Robin 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实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经过多次失败后,1982年4月,马歇尔终于从胃粘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基于这些结果,两位学者提出HP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他们的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即在国际消化病学届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两位学者于2005年获得诺贝尔学奖。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的回顾,让同学们得到以下启示:对任何疾病的认识都是一个历经千辛万苦、曲折的探索过程,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促进科学的发展,科研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临床工作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态度,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端正医学学习的目的。 二、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经过1-2个月正规治疗,绝大多数可治愈,但临床上常常要求患者坚持随诊和复查,因为胃溃疡经过1-2个月的治疗后容易复发,而部分病人复发时往往无特殊症状,可因发生出血或穿孔等并发症而就诊,因此除对疾病积极治疗外,还要注重人文关怀,并对预防复发做好预防宣教工作,本案例选用一名老年男性患者,该患者一周前开始出现反酸伴中上腹部隐痛,进食后加重,入院前解两次柏油样黑便,量多、伴头晕、黑曚、心悸及冷汗,因此考虑患者为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通过本病例告知学生针对消化性溃疡应早治疗,积极预防,及早根除幽门螺杆菌,减量或停用不必要的NSAIDs药物,要对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劝诫,帮助其戒烟、戒酒,从而预防消化性的发生及减少复查率,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及国家的医疗负担,从疾病到个人,从个人到社会,深刻的意识到医生的社会责任感,病案不仅考虑专业性,还要兼顾疾病预防、人文关怀,职业道德等多方面元素,使学生对医疗职业的道义和责任有清晰的认识,树立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教学方法: 1.PBL学习法:以小组讨论课的形式,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时候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深度学习的能力。 2.启发法:引导学生思考目前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率较以前明显升高且复发率明显降低的原因,从而提出根除HP对消化性溃疡治疗的重要性。 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