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15

作者: 时间:2021-12-08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内科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医学、全科医学


授课教师

刘孝琴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2


授课章节

慢性肾衰竭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慢性肾脏病常见病因及分类、临床表现及治疗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层面的“富强”、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同时融入“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的教育。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堂教学:讲授法、启发法、谈论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手段:口头语言、多媒体幻灯片教学、网络平台


思政元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唯物主义辩证法,医者精神


具体教学案例



案例概括:

一、慢性肾脏病概述

慢性肾脏病(CKD)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需加强CKD的防治,目前世界上超过5亿人患有不同的肾脏疾病,每年超过百万人死于与慢性肾脏病相关连的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之后又一个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CKD在临床上分为5期。当疾病进展至终末期,患者必须依靠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存。肾脏替代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3种方式。我国成年人群中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据此估计我国现有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1.3亿;而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仅为12.5%。经济快速发展的农村地区居民成为慢性肾脏病的高发人群,与高血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激增及医疗保健欠完善有关。维持性透析和肾移植虽都可延长尿毒症患者的生命,但也均为该病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随着医保政策的逐步完善,血液透析纳入大病医保,及对特殊地区的扶贫政策,通过“精准扶持、专地专项、技术下沉、培养核心”等措施,来提升基层医院对肾脏疾病的服务能力,改善贫困地区肾脏病的治疗条件,方便患者就医。体现了我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慢性肾脏病的诊疗。

具体内容:

一、慢性肾脏病的概述

2017年全球CKD患者人数达6.975亿,其中中国患病人数达1.323亿,CKD患者数预计占世界人口的9.1%;以CKD的分期来看,1-2期占世界人口的5.0%,3期占3.9%,4 期占0.16%,5期占0.07%,透析患者占0.042%,肾移植患者占0.011%。在2012年3月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提出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2013年全国多个地区开始试点大病保险制度,2014年大病医保制度将在全国全面实施。减轻了慢性肾脏病透析患者治疗的经济负担,使得群众能正确认识疾病,合理应用药物,积极预防发症的发生,有效减少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这些都是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健康得到最大保障的体现。 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

二、慢性肾脏病的治疗

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落实早期防治、基础病防治、多因素防治,磁能症状达到延缓和逆转CKD进展的目标。CKD的病程中一直存在“可逆”“不可逆”的对立统一,而且早、中期CKD病程中发展肯定存在各种可逆因素,因此,简单化,绝对化的认为CKD病程“不可逆”,是不符合实际的,具有明显片面性。人体是一个整体,各个器官系统存在广泛的联系,而病状则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中,充分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损失与抗损伤,稳态与失衡、局部与整体等则充分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所以,在临床中,我们需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及解决问题,强化理论联系实践,辩证的看待症状的现象与本质。因此,在延缓或逆转CKD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上,应该纠正片面、静止、孤立的看待问题,全面、动态、持续的把握防治对策,需要我们进行更多扎实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套可续合理又便于应用的体系,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激发学生们的辩证思维,强化科学思维及学习方式。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血液透析室也面临严峻的考验,血液透析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是365天持续运转,病员量不会因节假日有所减少;血透室还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人员密集,流动性大;血透患者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疫情如何发展,都要克服万难,每周2~3次前往医院,完成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来延续生命。血透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下,合并多种慢性基础疾病,属于各型流感的易感人群。这些患者来院就诊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接触面广、流动性大,暴露于社会流通群体中,增加了病原体的潜在接触风险,而血透中心并不具备呼吸道疾病隔离条件,一旦有感染患者,容易出现聚集性感染事件,后果不堪设想。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从此,又多了一个使命:坚守岗位,抗击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诠释着爱国、爱岗、敬业、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道德楷模。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慢性肾脏病概述部分时,通过讲述慢性肾脏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引起学生对该病的重视,同时讲解目前国家给予慢性肾脏病医保政策,说明前后治疗率变化情况。

2、启发法:探讨目前政策给患者带来的好处,讲解实例,启发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体会爱国主意的深刻含义。

3、谈论法:探讨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尽的,引领人昂扬向上,感召人发愤图强,激励人勇毅前行。此次抗疫精神,就是致敬勠力同心、锐意进取,就是致敬不畏险阻、英勇斗争。而最好的致敬,莫如从我做起、躬身践行,以不弃微末、久久为功的姿态接续奋斗。

4、课堂讨论法:了解病状则处于不断发展的变化中,充分体现了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在临床中,我们需要运用辩证的思维去认识及解决问题,强化理论联系实践,辩证的看待症状的现象与本质。

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网站:http://www.csnchina.org/cn/。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进行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积极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积极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教书,而忽略育人,使得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将课堂思政融入本学科教育意义重大,旨在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学会做人做事,拓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思政教育意义。

通过课程思政,激励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和深化、思政内容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更好的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主动沟通意识,培养学生关爱生命、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仁爱情怀,做一名有温度的医务工作者。对培养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有大爱、有担当的医者具有重要意义。

三、提升教师教学理念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而教学理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因此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改革高中教学方式、方法。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