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括: 一、课堂导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众所周知,造血干细胞被称为“生命的种子”,可以用于救治白血病等70多种恶性顽疾。而对于白血病又分为很多种,其中有一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俗称“慢粒”),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家的富强,医保的惠民政策,已经成为是一种可治、可控的“慢性疾病”,甚至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就能够实现停药“治愈”。体现国家富强起来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护佑。 通过举例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过程中,党和国家的“生命至上”方针政策和具体举措,体现了党把人民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自由”和“众生平等”的德育元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诠释了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诠释爱国、爱岗、敬业的道德楷模。 二、慢粒的临床表现 讲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患者可因健康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才发现血象异常或脾大而被确诊。以体检展开讨论,随着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健康意识增强,很多人自己体检或单位体检,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和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具体内容: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期及临床表现 通常,慢粒会经历的三个阶段,慢性期:90-95%患者初诊时为慢性期。慢粒几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是体质虚弱的患者容易出现体重莫名其妙的消瘦,体重减轻且多汗,精神萎靡和低热等。白细胞数量会增多,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骨髓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以粒系为主。加速期:患者消耗性症状增加,在加速期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消瘦等,部分患者出现骨关节疼痛、脾脏迅速增大伴有压痛、淋巴结迅速肿大、贫血加重。急变期:加速期进一步恶化所导致的阶段,患者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脾脏进一步肿大,部分患者出现骨痛及髓外肿物浸润现象,如淋巴结肿大,皮肤软组织肿块等,也有患者因为出血来就诊。 大部分病人发病的时候都是处于慢性期,慢性期越早发现越好,比如说定期每半年或者是一年的体检查血常规和腹部彩超。随着国家民族的富强,国家重视人民健康,医保的普及,很多人民都能享受体检待遇,体现国家富强起来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护佑。三、慢粒的诊断 凡有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白细胞数增高,根据典型的血象、骨髓象改变、脾大、Ph染色体阳性或BCR-ABL融合基因阳性即可作出诊断。 通过讲述1960年科学家首次发现费城染色体,到1983年发现BCR-ABL融合基因的发现史,讲述医学团队精神、求真精神。 引导同学们认识: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同学们要有勇敢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研精神。 四、慢粒的治疗 目前在慢粒治疗方面,国内患者除了可以用到第一代TKI外,还可以用到第二代TKI如尼洛替尼、达沙替尼等。通过靶向药物治疗,长期规范服药可让很多患者可以实现长期生存。同时,随着一代TKI与二代TKI药物已经相继纳入医保,这使得以往普通患者因承受不起而放弃治疗的情况已一去不复返。 2016 年后伊马替尼逐步纳入医保让慢粒从“穷病”变成“慢病”,治疗上更具革命性的进步——第二代 TKI 药物尼洛替尼和无治疗缓解(TFR)的理念——则是让“穷病”、“慢病”变成了“几乎没病”。 通过以上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疾病疗效,以及国家医保惠民政策造福人类,向同学们讲述国家关心人民健康,众生平等的好政策。教育同学们要学会感恩,医学人文是求善,如果医学科学技术里缺少了善良,那么要么对人类毫无价值,要么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让同学们知道感恩、爱国、求善。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慢粒的发病率和临床表现。 2、启发法:讲述慢粒致病染色体和基因的发现史,启发学生意识到医学科学是求真,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同学们要有勇敢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科研精神。 3、谈论法:慢粒从“穷病”、“慢病”变成了“几乎没病”。这个变化,都与什么有关。让同学们真正看到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平等,带来的健康和美好生活,让同学们知道感恩、爱国、求善,要有医者仁心和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 4、信息化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2、网络平台:钉钉网络课堂(回顾、拓展、答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进行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