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括: 讲解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时,通过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悬殊对比,强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性白血病的治疗中占据的绝对优势地位。强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低,只有3-4/10万人,但在儿童及35岁以下成人的恶性肿瘤死亡率中位居第一位,治愈急性白血病的最主要方法即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为干细胞匹配困难及供者临阵退缩而使急性白血病患者丧失生存机会的例子比比皆是。通过课堂学习让同学们了解捐献干细胞的意义、流程以及对身体的影响,倡导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为急性白血病患者带来更多的生机与希望。 2020年2月底,齐齐哈尔市的一名80后-小尹在疫情期间前往哈尔滨为河北省廊坊市同为80后的一位急性白血病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受捐者写给小尹的信:“记得我刚查出急性髓系白血病时,我的人生彻底发生改变。无情的病魔把我推向了恐怖、无情的深渊……但是我又是幸运的,在中华骨髓库,我遇到了您……特别是在新冠肺炎肆虐的节骨眼上,毅然能够坚持初心,我感恩您的救命之恩……”。小尹的回信:“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最珍贵的,我所做的只是让爱和希望传递给你……好好保重身体,好好生活,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目标,拥有美好的明天。望你今后的生活一切顺利,身体健康。” 具体内容: 近年国家医保政策的改革,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普通百姓可选择的奢侈治疗方法,体现了国家富强起来对人民生命健康的护佑。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中华骨髓库作为中国红十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信守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的“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七项基本原则,动员和呼唤全社会奉献爱心,拯救患者的生命。对于白血病患者来说,造血干细胞移植几乎是他们生存的唯一希望,而在非血缘关系的骨髓供需者之间,配型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甚至百万分之一。目前中华骨髓库在库志愿捐献者达到242万人份,但仍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希望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榜样力量,能激励更多适龄健康公民加入中华骨髓库,给数以万计的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同时,也期待这项人道事业能够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和舆论推动,获得各界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共同为血液病患者擎起一片生命的蓝天。 教学方法: 1、讲授法:唯一能够治愈急性白血病的方案即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捐献需要进行干细胞动员,应用干细胞动员药物可能会出现低热、骨骼疼痛等不良反应,采集造血干细胞的时间较长,且采集干细胞后需要时间来恢复体力及免疫力,但造血干细胞捐献不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后果。 2、启发法:探讨为什么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会出现如此悬殊的变化,启发学生意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才能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活和生命安全。让学生充分明白自身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只有做到国家好、民族好,才能够真正实现大家好, 认识到自身的未来发展高度与生活水平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体会爱国主意的深刻含义。 信息化手段: 1、多媒体课件展示数据、图片、视频等。 2、网络平台:超星学习通网络课堂(回顾、拓展)。 中华骨髓库网站:http://www.cmdp.org.cn/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通过与教学知识点相关的案例引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医者精神等德育元素。 2、教学过程:通过具体知识点与案例结合,多媒体播放相关数据、图片、视频等情境融入,进行启发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入课程思政的德育元素,让学生能感受到身为一名医学生身上肩负的责任和光荣使命。 教学反思 课程思政是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实现专业课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实现课程育人。通过一段时间的课程思政案例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反思如下: 一、立足专业知识,挖掘课程思政结合点 过去的教学只重视对专业知识点的学习与考核,我们经过重新设计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在确保专业知识传授不受影响的同时,充分挖掘“思政”内涵,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德育理念信念等内容与专业知识点对应,积极讨论、巧妙设计教学方案。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无声植入思政教育 专业课程讲授思政内容,不能将专业课程讲成纯粹的思政课,否则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厌学。授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仔细设计授课方案,注意专业知识点与思政育人的自然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程教育。 三、创新教育载体,利用各种途径不间断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场地由传统课堂教育延伸到在线学习,教师不仅在课堂育人,也要求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学习,在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学过程中,将现实发生的受关注的相关事件带入线上学习,并让学生自行思考,如果有必要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