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102

作者: 时间:2021-11-17 点击数:

课程名称

临床基础检验学

授课学院

第一临床学院

授课对象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

授课教师

闫海润

职 称

教授

课程性质

必修课

学时

100

授课章节

第一节 标本采集技术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节课程学习,学生要血液标本的类型及抗凝剂的选择、采血方法等。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通过对采血技术的发展演化、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进步史,提高爱国热情。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讲授法、演示法。

思政元素

我国生理学家易见龙教授在昆明建立起第一个血库以满足抗日战争对输血的需求,一代代的检验人用实际行动才得以推动检验不断向前发展。

具体教学案例


人类最初的输血方法极为原始,由于没有适合的抗凝剂,输血时要将输血者的血管和受血者的血管缝合起来,这样输血才不至于凝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有人将枸橼酸钠加在血液中达到防止血液凝固的目的,血液抗凝的问题才得以解决。仅仅从那时起,人们才开始摆脱要血管缝合才能输血的落后局面。因此,抗凝剂的发现和应用是输血史上又一重要进展。抗凝剂的发现和低温保存血液技术的应用,使得建立血库并保存血液备用成为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3年),Loutit等研制了ACD(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配方,可使血液能在血库保存3周。ACD 配方一直沿用至今。于上世纪 30 年代,西班牙和美国建立了第一批血库。1944年,我国在生理学家易见龙教授的主持下在昆明建立起第一个血库以满足抗日战争对输血的需求,一代代的检验人用实际行动才得以推动检验不断向前发展。


教学反思

通过此案例,能够使学生对世界医学文明进步史有进一步的了解,对我国在世界医学文明进步中做出的突出贡献有所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爱国情怀。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