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76

作者: 时间:2021-09-22 点击数:

课程名称

儿科学

授课学院

临床医学院

授课对象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授课教师

侯雨彤

职 称

讲师

课程性质

理论课

学时

1


授课章节

结 核 病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结核病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特点、发病机制;

2.掌握结核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掌握原发性肺结核的临床表现;

3.熟悉结核病的原发性肺结核的诊断、鉴别诊断。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 在课程教学中把医德医风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多媒体。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案例分析:以高热、咳嗽为首发症状的肺结核。  


思政元素

在课程教学中把医德医风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一、案例导入

患儿男4岁,因“发热5天”就诊,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5天开始出现发热,每日体温38.5~39℃,伴流涕、咳嗽及声音嘶哑,昨日起体温升高达40℃,患儿精神可,有时烦躁,起病后曾多次到医院就诊,均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对症治疗,既往史:无传染病史,出生6个月后易患感冒,曾患支气管炎和肺炎各两次,个人史:出生时正常体重3500克,母乳喂养至6个月,现为普食,生长发育正常,生后均按时接受国家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家族史:一年前患母亲患结核病,以抗结核治疗半年,无遗传性疾病。

提问:BCG接种部位是否有卡疤?可以做哪些检查?可能得诊断是什么?

融入思政元素:重要事实:结核病一直在我们身边,结核病曾被称为“ 白色瘟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其带菌人群多,发病人群多,死亡人群多。近二十年来,中国在防治结核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期间,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了42%,结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

通过提出问题:巧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新课讲解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三)、发病机制: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迟发性变态反应

(四)、诊断:1 病史:(1)中毒症状:有无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2)结核病接触史(3)接种史(4)有无急性传染病史(5)有无结核过敏表现。--融入思政元素:一边给学生演示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等,一边启发式提问:遇到这样的患儿,作为医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引导并答复学生: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保证自身安全;其次,医者仁心,尊重患儿,不能歧视患儿,第三,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使其早日摆脱病痛,我们必须好好学习理论知识。

2 结核菌素试验

3 实验室检查

4 影像学诊断

案例讨论-分小组讨论:若该患儿PPD强阳性,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患儿还应做哪些辅助检查?该患儿诊断中需要鉴别的疾病是什么?

(五)、治疗:1.一般治疗2.抗结核药物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普及卡介苗接种--融入思政元素: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始推广接种自行研制的卡介苗,并随后制定了计划免疫工作条例,使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3.预防性化疗

(七)、教学延伸:

最新进展:(耐多药结核病怎么治疗),用于治疗儿童MDR-TB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和耐受性尚不清楚。最近的一项系统回顾综述和IPDMA研究显示,78%的MDR-TB患儿治疗效果成功,其中75%的患者为微生物学确诊病例。随着对新型口服药物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MDR-TB治疗知识的儿科医生认为,大多数MDR-TB儿童可以通过全口服药物方案治愈。

--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有意识涉猎科学研究进展,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学会用相关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小结及复习思考题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成功之处:

1通过案例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同时加入思政元素,更直观的将德育渗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并且为学习结核病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体现了在用中学的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摆脱了机械的学习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习兴趣。

2学生在初步掌握了结核病之后,组织学员分小组方式讨论,不仅在学习任务中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和探究的精神,以及用其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此外,通过教学延伸的方式,引导学生有意识涉猎科学研究进展,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学会用相关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总之,高校培养人才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工程,应将备课与讲课精力向突出医德医风的内涵倾斜,严格把控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现有的通讯工具的优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