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一、案例导入 患儿男4岁,因“发热5天”就诊,现病史:患儿于入院前5天开始出现发热,每日体温38.5~39℃,伴流涕、咳嗽及声音嘶哑,昨日起体温升高达40℃,患儿精神可,有时烦躁,起病后曾多次到医院就诊,均拟诊为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对症治疗,既往史:无传染病史,出生6个月后易患感冒,曾患支气管炎和肺炎各两次,个人史:出生时正常体重3500克,母乳喂养至6个月,现为普食,生长发育正常,生后均按时接受国家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家族史:一年前患母亲患结核病,以抗结核治疗半年,无遗传性疾病。 提问:BCG接种部位是否有卡疤?可以做哪些检查?可能得诊断是什么? 融入思政元素:重要事实:结核病一直在我们身边,结核病曾被称为“ 白色瘟疫”,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中国是结核病高负担国家,其带菌人群多,发病人群多,死亡人群多。近二十年来,中国在防治结核病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此期间,结核病发病率下降了42%,结核病死亡率下降了90%以上。 通过提出问题:巧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及问题意识的培养。 二、新课讲解 (一)、病因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 (三)、发病机制: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 2、迟发性变态反应 (四)、诊断:1 病史:(1)中毒症状:有无长期低热、轻咳、盗汗、乏力、食欲减退、消瘦等。(2)结核病接触史(3)接种史(4)有无急性传染病史(5)有无结核过敏表现。--融入思政元素:一边给学生演示结节性红斑、疱疹性结膜炎等,一边启发式提问:遇到这样的患儿,作为医学生,我们该如何对待?引导并答复学生:首先,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佩戴医用防护口罩,保证自身安全;其次,医者仁心,尊重患儿,不能歧视患儿,第三,为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使其早日摆脱病痛,我们必须好好学习理论知识。 2 结核菌素试验 3 实验室检查 4 影像学诊断 案例讨论-分小组讨论:若该患儿PPD强阳性,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患儿还应做哪些辅助检查?该患儿诊断中需要鉴别的疾病是什么? (五)、治疗:1.一般治疗2.抗结核药物 (六)、预防: 1.控制传染源 2.普及卡介苗接种--融入思政元素: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初即开始推广接种自行研制的卡介苗,并随后制定了计划免疫工作条例,使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走向正规化和制度化,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小儿传染病的发病率大大降低。 3.预防性化疗 (七)、教学延伸: 最新进展:(耐多药结核病怎么治疗),用于治疗儿童MDR-TB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安全性和耐受性尚不清楚。最近的一项系统回顾综述和IPDMA研究显示,78%的MDR-TB患儿治疗效果成功,其中75%的患者为微生物学确诊病例。随着对新型口服药物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具有MDR-TB治疗知识的儿科医生认为,大多数MDR-TB儿童可以通过全口服药物方案治愈。 --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有意识涉猎科学研究进展,深入分析课程内容,学会用相关学科方法解决问题,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献检索、分析、整理归纳的能力,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小结及复习思考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