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63

作者: 时间:2021-08-24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

19级全科1-3班,卫检1班


授课教师

桂金秋

职 称

讲 师

课程性质

专业课

学时

1.5


授课章节

第四十二章 孢子虫 第一节 疟原虫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致病机制;疟疾患者的临床表现;疟疾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的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1.以病原生物学课程为载体,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加强品德修养。

2.剖析专业知识,进一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案例式;启发式


思政元素

强调抗疟药青蒿素的发现,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青蒿素的临床使用在非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是我国科学家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我国医学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的意义,激发民族荣誉感和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疟原虫属于真球虫目,疟原虫科,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和肝细胞中,为人体疟疾的病原体。疟疾是世界性的严重寄生虫病,也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传染病。

本课内容主要讲述疟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诊断及防治原则。

在讲疟原虫概述时导入课程思政案例: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对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 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杰出贡献,荣获 2015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从青蒿提取青蒿素的研究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方剂的积累探索基础上,筛选了多种药物,最后确定青蒿素作为抗疟药进行研究。受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启发,屠呦呦考虑提取过程中的温度可能是限制因子,190次实验,190次失败,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通过改变提取温度使青蒿的抑制率几乎达100%。只有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传统中草药研究,才获得了重大突破,展现了我国科学家创新思维能力和献身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敢为人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通过本案例的导入激发学生民族荣誉感和爱国情怀,以及百折不挠的科学精神。

继而进行如下内容学习:

一、疟原虫的形态

二、疟原虫的生活史

三、疟原虫的致病

四、疟原虫的诊断和防治

小结:

课程思政的教学意义主要在以下三方面:

1.通过举例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对创制新型抗疟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杰出贡献,荣获 2015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鼓励学生敢为人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用真实的案例来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鼓励医学生重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对公众健康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将来更好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

3.通过疟原虫病原学诊断注意事项的教学,强调标本及时送、及时检,引导学生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纪律,培养职业责任心等,由小及大、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坚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思政案例的选取是本着病原课程为载体,深入梳理本专业课的教学内容,结合本专业课的课程特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的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理论课上通过思政案例的导入,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效果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带着热情去学习,曾经对以往学生比较难掌握的疟原虫知识点就被学生攻克了。

传统医学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偏重于专业知识传授,忽视学生学习能力、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的培养,使得医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学习,轻视思政教育,致使有些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待患者缺乏仁爱之心,这也是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此,我们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时,有的放矢,通过穿插临床病例、生活实例、身边发生的事件进行思政教育,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寄生虫课程教学,发挥润物无声、春风化雨作用。

在教学中鼓励医学生重视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不仅让同学掌握疟原虫的理论知识,而且还需引导学生对公众健康关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将来更好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储备。

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在培养精湛医术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尊重患者,善于沟通,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提升依法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