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案例62

作者: 时间:2021-08-24 点击数:

课程名称

病原生物学

授课学院

基础医学院

授课对象

临床、麻醉、预防等专业


授课教师

李 霞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

学时

25min


授课章节

幽门螺杆菌(Hp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1.掌握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特点;

2.熟悉幽门螺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法、流行情况及防治原则;


课程思政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专业教育要求,简要说明该案例的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通过思政元素的引入,使同学们意识到:

①成功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所有的发现、发明、创新都是科学家们坚持不懈、辛勤摸索探寻而来的;

②科学的路上没有坦途!幽门螺杆菌的分离者之一巴里·马歇尔为科学以身试菌,于1984年7月进行了一次吞服该菌的人体自愿者试验,证实其具有致病性。执着,坚持、孜孜以求,探索和牺牲精神,支持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日常生活案例引入思政元素和教学内容;多媒体;


思政元素

以往认为:胃内呈强酸性,不可能有细菌存在;但自1892年以来,不断有学者观察到有螺形的细菌定居在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胃内;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位医生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才将胃内细菌分离了出来并证实具有致病性;二人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具体教学案例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先用日常生活所见,引入本节课内容:我们都到医院去过,可能或多或少都在医院消化科的走廊墙上见到过幽门螺杆菌及其致病性的科普内容,那么这种细菌对人们产生哪些方面的危害?人们是如何发现它们的?

2.自1892年以来,不断有学者观察到有螺形的细菌定居在哺乳动物以及人的胃内;而且发现这种细菌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但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澳大利亚皇家珀斯医院的两位医生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才将这种细菌分离了出来并证实其具有致病性;二人获得2005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

3.简要介绍细菌分离过程:进行了35次分离培养,最终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分离出幽门螺杆菌;

4.研究的最初是不被多数人支持的,人们认为:“胃内呈强酸性,不可能有细菌存在”;或者“胃内有细菌也可能是共生体,不具有致病性”,很多杂志甚至拒绝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但科学家们坚持了下来。

5.为证实其致病性,1984年7月巴里·马歇尔亲自喝下幽门螺杆菌菌液,两周后,胃痛、呕吐、进食困难、头晕冒冷汗、口臭等症状接踵而至,他成功感染上了幽门螺杆菌并因此得了胃炎。之后,经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他们最终证实幽门螺杆菌具有致病性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6.引入思政目标:①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并坚持不懈的人的;②科学的路上没有坦途!科学发展是需要人们不断地不畏阻力去探寻、去发现!③我国的国力与科技已得到空前提高,相信未来我国学者的努力也将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以上内容5min。

7.引入流行病学数据,包括国际上的和我国的,强调人群感染率之高,以及它与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及胃黏膜相关性淋病组织淋巴瘤的相关性,我们应该重视对该菌的学习与研究。(1min)

8.开始学习本节课重点内容(19min):

①分类情况

②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染色、培养特性、生化反应、抵抗力。强调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方面的特殊性,以及尿素酶在致病及检测方面的重要作用。

③致病性与免疫性   传播途径、致病物质及致病机制、所致疾病、免疫性

④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快速尿素酶试验 分离培养与鉴定 13C呼气试验 血清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⑤防治原则   强调预防的重要性,以及介绍目前采用最多的治疗方案:三药或四药联合方案。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1.通过对幽门螺杆菌发现历史的介绍,同学们对学习该菌的兴趣增加了,在学习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特性等方面内容时不再觉得枯燥和毫无关联,反而觉得课本上的内容是科学家辛苦摸索获得,我们应该好好继承并发扬光大;

2.同时,同学们对科学研究本身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同学课后甚至说:科学发现的历史都是由一个个科学家的故事组成的。希望能因此激发同学们的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与进步;

3.本节课在介绍“国外科学家们的努力,为医学发展贡献力量”的同时,也提醒同学们:现在我国的科技与国力已经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医学与微生物学发展将来也离不开我国学者的努力,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华,相信将来同学们将大有可为!


牡丹江医科大学教务处 中国.黑龙江.牡丹江.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 电话:0453-698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