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名称 |
人体运动学 |
授课学院 |
基础医学院 |
授课对象 |
2019康复1-2班 |
|
授课教师 |
安佰柱 |
职 称 |
讲 师 |
课程性质 |
实验 |
学时 |
2 |
|
授课章节 |
肩关节复合体 |
|
专业知识教学目标 |
实验目的 巩固理论课知识、使学生掌握肩关节复合体运动特点。 实验原理 通过对标本解剖与观察,结合课件和录像等学习肩关节复合体结构的特点、运动特点 实验要求 教师结合标本、模型、课件和录像等,进行分组讲授和示教,指导学生学习肩关节复合体结构特点和运动特点 |
|
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
通过对大体老师感恩对学生“人文精神,感恩,协作、团结” |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例子:讲授法、启发式、直观演示法,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线下:多媒体、板书;线上:学习通、班级QQ群 |
|
思政元素 |
人文医学教育在医学生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解剖学课程是进行这一教育的最好课堂。课前教师带领学生为学校最特殊的教育者—“无语体师”举行静默和诵读誓词仪式。“无言良师,授吾医理;敬若先贤,临如活体;正心恭行,追深辨细;德彰术精,修成大医。”并结合实验前操作、实验中的注意事项、主刀区域解剖的规范性加入人文元素,如尊重解剖尸体的完整性、卫生性、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等,从而将课堂打造成“一堂有温度的生命大课”,注重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医学生责任意识的审视。 |
|
具体教学案例 |
|
(对案例进行概括描述,包括具体内容,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引入思政内容及方式等设计方案,字数不超过1500字) 敬重,意指怀着崇敬或钦佩的心情看待,是一种高度的尊敬、崇拜。敬重逝者是遗体捐献接受和利用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是师生都必须要做到的,也是最基本的底线和红线。一切对遗体标本不敬的思想情感和言行,都是不道德的。敬重,除了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态度之外,也是需要外化的行为来呈现的。通过外在的敬重形式,达到内心敬重的一种情感。最初学生可能会受影视、小说及死亡文化的影响,在面对大体老师时,常常带有恐惧心理。当习惯了这些以后,亦或久之会呈现出一种麻木的心态,将其当做一个物件和单纯的实验用品,以上行为均因为是缺乏了对大体老师的敬重之心。通过在实际接触遗体标本之前,增加的“人体解剖学第一课”的讲解,引导学生走进遗体捐献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大体老师背后的感人故事,传递他们对医学生的期望和嘱托。当他们离开了尘世,却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存在,用自己的躯体教给医学生们最直观、最准确的人体知识,选择为医学事业奉献一切,让生命以另一种形式永驻,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自身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也通过课堂中的默哀等仪式,通过与遗体捐献登记者的接触和对话,形成一种课程中的文化氛围。这些措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情感中自发产生对遗体捐献者感恩的情怀,会带有敬重之心去进行解剖实验操作。从学生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得到“由冷到暖”“由对逝者的敬重,转化为对生命的敬畏”,激发学生的求知动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珍惜自己的学习资源,操作起来小心谨慎,生怕在大体老师上划错一刀。
|
|
|
|
|
|
|
|
|
|
|
|
|
|
|
教 学 反 思 |
(简要评析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及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进行教学反思概述,字数不超过500字。)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需要系统性、全程性并有机融入专业课的教育之中。在医学教育中深化教育改革,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已提到习医之人要有“普救含灵之苦”,要具备高尚的品德修养。重视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关心人的内在精神,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医学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学科,在众多的医学课程中是最具有医学伦理和道德教育意义的一门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