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第三期】

作者: 时间:2023-09-07 点击数: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⑤

举办专题培训班、送教下乡、到乡村调研、给留守儿童赠书……这些年来,只要有时间,她总要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她说:“乡村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她是获评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近她的故事——



汇聚师生向上正能量

  ——记福建省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教师兰臻

“这两年,有您和您的团队对我们陈城乡村教师的送教、帮扶,不仅在业务上促进我们的成长,更点燃了很多乡村教师心中的梦想——当老师,要像兰书记的团队一样执着地追求,不懈地成长!”日前,刚忙完暑期乡村教师专题培训的兰臻收到了这样一条饱含感激之情的信息。发送方是漳州市东山县陈城中心小学校长林历东。

举办专题培训班、送教下乡、到乡村调研、给留守儿童赠书……这些年来,只要有时间,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漳州市实验小学党委书记兰臻总要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

2013年以来,依托省市两级名师工作室,她带领团队累计送教下乡106场次,开办“乡村种子教师”培训班16期,培养乡村教师992名。

造福更多渴望成长的乡村教师

受到同为教师的母亲的影响,来自畲族山乡的兰臻对于乡村教育特别关心。

“乡村教师的素养直接决定着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兰臻认为,近十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学校教学设施等硬件方面有了极大改善,但学校软实力尤其是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待提升。

经过多番调研,兰臻认识到,如果只是单纯地送教下乡,缺乏系统性,无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于是,以2013年兰臻名师工作室成立为契机,兰臻带领团队为乡村教师打造了一整套全新的培养体系:摸底需求、按需定制、“跟岗”实践、“一对一”交流指导,并在脱产培训结业后继续跟踪培养,帮助学员将所学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

2022年,在工作室成立的第9个年头,兰臻进一步优化既有培训模式,将原本在漳州实小集中培训的方式改为设立地方专场,根据不同县区乡村教师的培训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专题培训班。2023年,在多次前往距离东山县县城最远的澳角村送教、调研之后,兰臻决定开设东山县专场培训班。“在这样一个偏远的海岛渔村,教师们却有着浓厚的求知欲,我们应该给予支持。”她说。

此次专题培训班以当地完小学生为示范课授课对象,吸引了逾百名乡村教师参加,东山县周边区县的不少教师也踊跃加入。参与培训的东山县前何中心小学教师何惜凤很受触动,她说:“兰臻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对乡村教育的那份深情,对学生的那种热爱,让他们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更教会了我要热爱每一堂课,热爱每一个学生。”

言传身教给予身边人正能量

从教35载,兰臻始终坚持通过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正向引导。

在她教过的学生中有一名留守儿童小张,格外淘气,上课吵闹,还爱捉弄同学,此前曾被轮换了好几个班级。小张来到兰臻班上后,兰臻坚持不让他落下一堂课,晚上还给他补习。她发现小张在劳动方面很积极,而且很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便组织全班学生一起为小张寻找闪光点,拉近他和同学们的距离。在兰臻的引导与帮助下,慢慢地,小张的学习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

在兰臻的带动下,她的侄女从小就学着当“小老师”,高考时立志报考师范专业,希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她的学生走上“漳州110”宣传岗位时,会骄傲地说起“因为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兰臻给予我很多上台锻炼的机会”……

兰臻的班上常有家长因为工作忙不能及时来接孩子,她总会热心地把孩子接回家里,为其辅导作业、讲故事,待孩子吃完饭、洗过澡再送回去。她的一言一行也影响着身边的志同道合者们。

2020年,兰臻名师工作室成员黄慧敏主动申请去漳州市云霄县后汤小学支教。在她的带领下,这个以留守儿童为主要生源的乡村学校,多年来头一次有了像样的集体备课教研,农村的教师们学会了制作课件和做课题,学生们也通过多彩的阅读活动拓展了新的学习途径。

“教育应是一场双向奔赴”,在兰臻的身旁已然凝聚起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托举起孩子们的美好未来。

做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党的十八大代表、党的二十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多重身份倒逼着兰臻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我。“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令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思考,在这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她说。

也因为有了这些身份,兰臻自觉地履行起了国家政策方针“上传下达”的职责。

自2018年至今,兰臻的每个议案、提案都与乡村教育有关,从多渠道提升乡村教育软实力到加强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她不断为振兴乡村教育建言献策。

身为教育人,除了多为教育群体发声外,近年来,兰臻同样关注如何用学生听得懂、喜欢听的语言和授课方式来宣讲两会精神,讲好思政课。

一次课上,兰臻引入影像资料、故事、诗歌等,带领学生走进党史,向革命先烈和身边的优秀党员学习。生动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深受感动。最后的环节里,当师生一起唱响《我和我的祖国》时,大家的情绪一下子被点燃了,每个人的眼中都满含激动的泪水,歌声中饱含着深情。

“那次课后,隔壁班的学生也很感兴趣,跟班主任提要求,让我也给他们上一节那样的思政课。”兰臻表示,不要觉得学生小、不懂事,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进行这样的精神引领是很有必要的。

回首多年从教路,兰臻说:“做教师最幸福的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一个个长大成才。”她希望,将来能有更多同行者为了这个淳朴的目标而奋斗不止。




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⑥

医药科学,他是拓荒者;桃李春风,他是守望者。拯救肉体,启迪灵魂,从青丝到华发,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他仁心如故。

他就是获评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跟教育小微一起走近他的故事——



点燃学生内心的火种

  ——记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刘红宁

教师、医者、岐黄学者,年过花甲的刘红宁有很多身份。在江西中医药大学连续工作41年,今年9月,他不仅带队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还荣获2023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

“忝列其中,特别忐忑。”刘红宁认为,自己只是做了教师应该做的事。

医药科学,他是拓荒者;桃李春风,他是守望者。拯救肉体,启迪灵魂,从青丝到华发,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刘红宁仁心如故。

“在帮助学生时有种莫名的成就感”

四十多年前,刚高中毕业的刘红宁即将到农场去插队,临行前一名知青问他:“人为什么活着?”

这个问题让刘红宁陷入了深深的迷茫,此后他探寻多年,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恢复高考后,他考上大学,无意中看到一句“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瞬间顿悟。

1981年,刘红宁毕业留校。“我特别喜欢教育,我就觉得我应该在这所学校里,这里让我有更大的人生价值。”这些年,刘红宁有很多次调离的机会,但他始终觉得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是老师。

“我喜欢和学生交流,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的时候,有种莫名的成就感。”工作之初,刘红宁便认识了全校很多学生。他不仅能叫出他们的名字,还能摸清学生的性格。

同时,刘红宁还以解决教育中的难题为乐。这些年,刘红宁获得4次国家级教学成果奖,7次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涉及人才培养模式、基础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中医临床看病能力提升等方面。

刘红宁认为:“攻克这些难题,看到学生由此获益、顺利成长,我感到无限喜悦,由衷高兴。”

“点燃学生内心渴望成才的火种”

在江西中医药大学,有这样一群学生,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跑步、晨读,无论冬夏,风雨无阻……他们都来自“双惟”实践班。

“双惟”实践班是刘红宁经过20多年的思考探索在2006年创办的。与许多大学创办的精英班不同,“双惟”实践班不设门槛,不以起点高低划分学生,关注的不是少数优秀学生,而是面向所有学生,自由加入,宽进严出。2014年该成果也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实现江西省高等教育该奖项零的突破。

“最初也想仿照有的大学,选高考分数高的学生单独组成一个精英班,开小灶提供特殊资源。”筹备过程中,刘红宁注意到:“学校费了很大劲培养的优秀学生,毕业后的表现不一定很优秀。相反,有些在学校表现一般的学生,后来很成功。”

随即,他花两年时间,对我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学校毕业的优秀校友进行追踪,总结出毕业后在各自领域表现优秀的校友都具有4个最基本的素质:意志力、专业技能、思想素质和思维能力。

刘红宁想通过抓好这4个素质,点燃学生内心渴望成才的火种,让学生真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虽不设门槛,但准入宽松的“双惟”实践班却有着异常严格的淘汰机制:晨跑、晨读、晨播报及周末活动,累计3次迟到或早退,或者日常活动有一次无故缺席,即被淘汰。

每年有1500多名大一新生报名,4年下来坚持到最后的不过一两百人,这项没有太多外在显示度的改革,指向的是学生的终身发展。

10多年来,刘红宁坚持定期深入“双惟”实践班学生晨跑现场,看望学生,给他们鼓劲。每年“双惟”实践班的开班典礼、激励仪式、青年发展论坛和“双惟学子”证书授予仪式,他都风雨无阻地出现在现场,还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学生当中,耐心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解决学生的困惑和难题。刘红宁也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刘叔”“刘大大”。

“做一名合格‘大先生’需要一辈子修炼”

平日里,刘红宁经常会因为某某毕业生,收到用人单位的感谢。

“不敢贪天功为己有,也不敢把用人单位对校友的培养,以及校友自身的努力,当成是学校的功劳。”刘红宁说。

一次,某知名企业老总特意来学校作了一个讲座,主题是“在我们企业的江中学子们”。

原来该企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有一个群体很优秀,细究才发现他们都毕业于江西中医药大学。

“我就想来亲眼看看你们是怎么培养人的。”听到这句话,刘红宁颇受感动。

当然,除了教学,刘红宁做科研也是一把好手。

曾几何时,中药固体制剂制造质量低、产能低、能耗高。刘红宁带领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开展了中药片剂制造技术体系研究,创制了系列中药新型制药装备,替代进口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团队的项目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全国20个省市265家企业,3个主要产品累计销售额达109.24亿元。

管理、教学、科研,每样工作刘红宁都没落下。现如今,刘红宁依旧在学校忙碌着,他想影响更多教师,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

“做一名‘四有’好老师、合格‘大先生’不容易,需要一辈子学习、修炼。”刘红宁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首先教师自己要奉献。“双惟”实践班所有的指导教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没有多拿任何报酬,学生们心里非常清楚这一点。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奉献的时候,才无怨无悔。


黑ICP备09098550号 Copyright (C) 牡丹江医科大学 地址:牡丹江市爱民区通乡街·3号 邮编:157011